成都最牛铁轨焊接工 38年,他铺起我们回家过年的路

成都商报原创

 2月12日,大年二十七,在位于新都区石板滩镇的焊轨基地的焊接车间里,百米长的钢轨精准对齐、微调、焊接、标校。百米长轨焊接成五百米长的轨道,检验合格后才被送往铁路建设现场铺轨。在这个车间里,藏着飞速行驶的高铁动车上硬币能长时间站立不倒的秘密。

60岁的杜定林仍然8点半准时到岗,一线车间里的焊接工,多是杜定林的“徒弟”“徒孙”辈,杜定林不时去看看标校情况。杜定林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工务大机段石板滩焊轨基地的焊轨工,从22岁接触焊轨,一干就是38年,年底杜定林就要退休了。

微信图片_20180213181834.jpg

22岁退伍接班焊铁轨,成为厂里第一个考技师证的焊接工

22岁那年,杜定林退伍回家,选择分配到父亲所在的铁路部门。“1980年回来的,成渝铁路、成昆铁路都修好了。”杜定林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当时,自己对焊接还一无所知。

但既然入了行,就要干一行爱一行,加上对铁路的特殊感情,杜定林一头扎进去。跟着师傅学、自己加班练,几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基本操作。

焊铁轨是个体力活,每天早上,焊接设备都会调校试验一次,精准了才能开工,这就需要靠人工把小段的铁轨抱上操作台。“一米铁轨就重65公斤。”杜定林说,即使到现在,焊接设备经历了气压焊、氧焊、电焊等多次更新换代,“热机”仍然是每天的必修课。

微信图片_20180213181842.jpg

焊接钢轨,不仅要会焊,还要会修。初学焊接,设备都来自国外进口,外国专家对设备的保密要求极高,甚至在组装时都不允许中国人靠近。但焊轨设备属于高耗,每焊接500个头必须检修一次,电机、密封圈坏了,必须自己动手修。

“我胆子大,敢拆,拆不难,重要的是你要装得回去。”杜定林说,焊轨设备很“小众”,除了焊轨也没有其他用途,所以从事这行的人不多。自己本来就喜欢电器设备,多拆两次自然有了经验,光听声音就能判断是设备哪个地方出了问题。2000年,杜定林就考了技师证,是厂里的第一个。

一次,广州一台进口的K190焊机坏了,杜定林从四川飞过去维修,三下两下就判断出是油缸坏了,要换配件。“在外头修设备,没得吊装不方便。”杜定林说,光是盖子就是好几百斤重,半天时间拆了,再花半天时间修好,还要再守一天没有问题了,才算完工。

微信图片_20180213181851.jpg

误差比头发丝还小 ,焊接点哪怕鼓个小包都不允许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铁轨加工前多是12.5米、25米轨道,在焊轨基地需要被焊接成250米长度,运送至施工现场铺轨。这意味着,每一条长轨就有9个焊接接头。直到2008年前后,轧轨长度增加到100米,每条长轨长500米,焊接头减少到4个。“接头越少,风险越小。”杜定林说,以前轨道靠接头夹板连接,列车驶过,会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如今的高铁动车,却可以做到安静和安全,甚至有人在飞驰的高铁上做过实验,竖起的硬币能坚持9分钟不倒。

其秘诀之一,就是铁轨的无缝焊接,“要跟母材(即原始钢轨)做到一致。”杜定林说,这意味着,焊接接头要格外精准,误差要极小。“一般的火车轨道误差要控制在0.04毫米以内,而高铁动车的轨道误差要在0.02毫米以内。”杜定林介绍说,焊接前,截面要处理干净,焊接时,严苛精准,冷处理后打磨、精磨、探伤,只要探查接口有伤,就需要重新返工处理。“哪怕是有一点点伤,轨就有断的可能,那会出事故的,不得了。”杜定林说,焊轨,每一个焊接点的厚度都是有严格要求的,哪怕鼓个小包都不允许。

微信图片_20180213181902.jpg

他和同事焊接的两条轨道,曾救下上千人性命 

2010年8月19日15日15分,从西安开往昆明的K164次列车途经德阳广汉的石亭江大桥,流域突发特大洪水,使得石亭江大桥5、6号桥墩倒塌,7号桥墩倾斜,正在过桥的K164次列车机后5—17位车辆脱线,15、16号两节车厢猛地下沉,仅仅依靠两根铁轨,变成了“V”字形。没有桥墩,没有桥面,撑住火车的,只有悬空的两根钢轨!

正是这两根坚固的铁轨,为生死营救争取到了时间。不到半小时,1318名旅客安全撤离,随后,两节车厢坠入滔滔洪流中,而两根钢轨依然悬挂在空中。

后来,经查证焊轨记录,这两根钢轨焊接于1997年11月,正是由成都工务大机段焊轨车间的杜定林、王顺清和凌忠苏等焊接的。“当时还不晓得,后头查了,才说的。”杜定林说,每条焊接的轨道接头,都会打上焊接日期和焊接人员等标识,终身可追溯。“每一根铁轨都人命关天,所以我们最常说,焊接一根钢轨,心系一车旅客。”

微信图片_20180213181929.jpg

杜定林告诉记者,中国的钢轨质量那是没话说,焊接后打磨探伤,需要接受“落锤”检验。每一个接头,要承受1吨重的落锤自由落体式的撞击,5.2米高一锤不断,3.1米高两锤不断。此前,有国外的生产商来推销设备,厂里要求落锤检验成品,外国人摇着头,称他们只看试验数据,直到看了现场落锤,转头就走了。“这也是中国特色。”杜定林说。

石板滩焊轨基地,承担着全川的铁轨供应任务,新铺的轨道、更换的轨道,杜定林和同事们轮着班,一天也没有停歇,常常一个班一站就是10多个小时,“以前一天多的时候焊300个头,现在也得接近200个。”杜定林说,这意味着,每天他们要焊接25公里的铁轨。成德绵、西成高铁以及正在铺轨的城轨高铁的在川段,用的都是杜定林和同事们焊接的钢轨。

大年二十九,是杜定林轮班的时间,2018年年底,他就要从岗位上退休了,这是他在岗位上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退休之后啊,打算去耍一圈。”杜定林说,焊了一辈子轨,哪怕是到国外,也总习惯去看看,别人的轨道。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于遵素  实习生 王雨丹 摄影记者 王勤

编辑 官莉


您有线索,欢迎报料 一经采用,将付报酬

报料热线:(028)86612222

报料邮箱:sb86612222@163.com

报料QQ:772555018

报料微信:cdsbbl86612222

报料新浪微博:成都商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