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总书记买走布鞋的场景,赖淑芳再次燃起“传承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责任心
手艺传承人赖淑芳:
“最值得纪念的一天” 总书记买了我亲手做的布鞋
2018年2月12日是赖淑芳“最值得纪念的一天”。她不仅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与总书记握手、交流,总书记还买了一双她亲手做的“唐昌布鞋”。
12日,总书记来到率先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考察。在战旗村村口“精彩战旗”展示馆中,展示自家“唐昌布鞋”的赖淑芳见到了总书记。
其实,作为成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唐昌布鞋”对于许多人来讲并不陌生。千层底儿,棉布面儿,不同于一般布鞋的是,“唐昌布鞋”是毛边槽眼布鞋,带有经过砂边处理的毛边布鞋,需经过打布壳、打堂底、捶底、砂边等32道工艺,比一般布鞋耐穿度更高。
总书记掏钱买布鞋这段视频传到网上后,网友纷纷表示也想购买。作为手艺的传承人,赖淑芳告诉记者,“唐昌布鞋”的技艺已有700年历史。她的父亲学艺后,将手艺传承给自己。几年前,她也曾像许多老手艺人一样,担心“后继无人”,甚至想过关掉鞋店。而在2015年和2016年,“唐昌布鞋”分别被列为县级、市级非遗项目,这让“唐昌布鞋”迎来发展机遇,更让赖淑芳燃起“传承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责任心。
2015年,在国企工作的儿子专门辞职回来继承赖淑芳的手艺,店中的学徒和员工,一下子多了十来人。
“现在我们的信心更足了”。赖淑芳说,现在“唐昌布鞋”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成为当地一项产业。如今,数十位残疾人士也已完成技术培训,很快将加入“唐昌布鞋”的生产。“唐昌布鞋”很快还将在镇上开设集生产、加工、展示、销售为一体的体验馆,带动当地就业的同时,发扬传统手工艺。
求知亭的一张全家福:
“小康是奔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战旗村的行程中,还发生了暖心的一幕。当总书记一行途经求知亭,遇见冯忠会一家人正在拍全家福,他上前表达了节日的问候,并亲切地询问了家中老小的情况。
“感到太温暖了。”回忆起当时的一幕,冯忠会由衷地说出感受。沿着鲜花盛开的车道,两排川西风格的小别墅排列得整整齐齐,冯忠会的家在求知亭附近不到50米的地方。260多平方米的双层小楼还有车库,这样的房子在战旗村是“标配”。“我家在村里的情况是中等水平,所以很有代表性。”冯忠会告诉记者,这样的生活让他很有幸福感,在战旗村一辈子都没想过要离开。
用冯忠会的话来说,小康是奔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家家户户都能通过就业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更高附加值的劳动,才有了村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面貌。如今,冯忠会四代同堂住在大房子里,还新换了车,让他不禁感叹,“乡村振兴了,我们过得比城里人都好!”
“精彩战旗”的一幅蜀绣:
传统文化作为
产业发展大有可为
28岁的张勤是战旗村本地人,5年前通过加入合作社接受培训,现在她已是一位优秀的蜀绣绣娘了。手指翻飞,一幅栩栩如生的蜀绣就在她的手下成形,这样的丝巾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不下千元。
12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参观的“精彩战旗”展览区域,张勤向总书记现场演示蜀绣的技法。总书记参观了蜀绣商品,并指出传统文化作为产业发展大有可为。
像张勤这样的绣娘在战旗村有30多位,成都蓉锦蜀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世民告诉记者,2013年战旗村成立蜀绣合作社,对本村及周边村的妇女、残障人士进行蜀绣技艺的培训,让他们在农闲、旅游的淡季进行生产,不仅可以照顾家庭,也能通过就业增收。
“郫都区是蜀绣的发源地,群众基础好,所以我们把合作社放在这里。”蔡世民表示,“家家女红,户户针工”的场景在郫都区很常见,再邀请老艺术家帮助绣娘们做技艺的提升,能带动乡村的产业发展。
“蜀绣与苏绣的产值相比,差距还很大,同时也说明我们提升的空间很大。”蔡世民说,成都市蜀绣产业商会计划在郫都区安靖镇打造蜀绣一条街,用于蜀绣产品的展示,能更好地打开市场。在解决产业研发设计能力不足的痛点时,商会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由大专院校培养设计人才,并探索共享的模式,由商会抱团取暖,共享设计。
成都商报记者 王垚 钟茜妮 摄影记者 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