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跨学院、跨校园 西南交大30门跨学科课程跨出精彩燃爆校园

成都商报教育

西南交通大学大一学生袁鑫这几天很是烦恼,自己的朋友圈都是各种同学成功选到特色跨学科课程的好消息,但自己却并没有成功选到想上的玩转中华传统文化这门跨学科课程。原来在312日,西南交通大学推出30门跨学科课程第三轮选课,有趣的名字、良好的口碑加上学长学姐的大力推荐,课程一公布就引爆了整个校园。同学们都忙着报选自己喜欢的课程,成功选中的同学感觉就像中了彩票,没选上的同学则怏怏不乐。


跨学科课程受追捧

西南交大30门跨学科课程推出就爆燃


3344.jpg

从代码到实物:造你所想;从BIM认识工程问题;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生命之舞;中国志怪小说与网络文学;玩转中华传统文化……,看到这些名字,你会和一门大学课程联系在一起吗?在这一周的西南交大大学的校园里,这些词成为同学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其是这是学校刚刚发布的30门跨学科课程中的课程,许多一眼看去很标题党,但实质上是跨学科的课程,深受广大学生的喜欢,基本推出半天就能报满。

目前跨学科课程已经建设了42门,在西南交大连续开设了五个学期,已组建由100余名来自不同学科的校内外教师组成的40个跨学科教学团队,已有千余名本科生选课,涉及全校60余个专业。记者梳理后发现,本学期西南交大发布的30门课程主要集中在交通工程创新、哲学智慧、生态环境、艺术体验、自然科学等方面。在课程形式上,每门课程在教师发展中心帮助下组织老师们进行头脑风暴设计,产生出跨学科课程的设计和构思,每周课时两节课,学生学完整个学期考核通过后会获得2个通识课学分。课程内容上注重提升学生动手体验、创造、运用科学方法、技术手段和新工具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西南交大教务处处长郝莉表示,跨学科课程是指由一些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融合而成的新课程,也称交叉学科课程。30门跨学科课程每一门都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和课程主线,让学生学会比较不同学科的视角和理论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各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和力量,学会使用对比方法阐明一个或一系列问题,其中心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整合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形成整体知识观和生活观,以全面的观点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攀岩App、多功能登山杖、舞龙舞狮、智能鞋垫、颈椎矫正器

课程内容五花八门 点燃老师心之火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678.jpg

从代码到实物:造你所想课程的授课老师就有来自创客中心的指导老师和学校外的技能人才,老师李君最喜欢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造出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东西,比如光绘棒、激光竖琴、人体红外感应灯等等。我的课就是想教同学们系统性的学习使用现代化工具、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特点是用代码来操作)造东西,把知识和动手能力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唱川剧、舞龙舞狮、缝沙包、学蜀绣、做变脸娃娃……,在玩转中华传统文化的课堂上,同学们并不会通过背诵等方式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而是通过一个个体验度超强的具体项目激发同学们的学习乐趣,使文化传承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授课老师王洋和石金丽告诉记者:我们的课堂不会让同学觉得传统文化是高高在上的东西,我们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随时调整课程内容,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点燃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宋爱玲在连续五期担任跨学科课程授课老师后,深深的喜欢上了这门课程。像我的课不仅有我这样的体育老师,还有机械学院、电气学院、力学学院和经管院的老师,参与的同学不仅有工科生还有很多文科生。和这些学生一起创新,我感到我的心之火被点燃了,全身心的喜爱、投入到课程建设和课程项目的设计和组织中去了,课程质量也越来越高。

截至目前,西南交大通过环环相扣的跨学科教育,学生跨学科创新力显著提升,涌现出大批跨学科创意及学生作品,包括智能登山手杖、攀岩向导、小腿肌肉拉伸按摩器、颈椎矫正器、即时穿衣APP、智能座椅、自动扶梯安全装置、缆线器、烹饪、陶艺、木工、自行车发电能量收集系统、自驱动电子手表TE-TIME、智能鞋垫、自动浇花装置、智能体感风扇、红外避障小车、切割与瞬间复原盒、超声波模拟电子琴等等。

教务处教学创新咨询专家范怡红教授认为,跨学科课程和普通的课程最大的不同就是要转变老师和同学的学习思维观念,不设置条条框框,不为考试得分而学习,而是要通过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跨学科的整合思维和多学科学术研究能力创造新知识,养成终身自我学习的习惯,能够在生活中和身边的世界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历时三年打造跨学科教学体系

学生爱“标题党”课程 遗憾容量太小

 西南交大的跨学科教学最早2015年开始开展,早期以茅以升学院为试点,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来进行跨学科专业建设。经过三年的发展,西南交大由工、理、文、经等多种学科的高水平教师组成教学研究团队,打破学院壁垒,鼓励老师协同创新,打造了跨学科教育体系。

文科生董芳菲在参加完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课程后,对自己的改变非常满意,她认为自己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谁说文科生动手能力不如工科生?当看到自己设计组装的机器人动起来时,我的心里已经放起了小礼花,这种体验是不能从我喜爱的鲁迅、沈从文、老舍的文章中获得的,这种体验属于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这门课程。还有同学说“这门课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惊喜,一次次看到自己潜在的能力,一次次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新的产品,平常收获的一点一滴,在这门课中相互交融,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大二学生孙士清在进行完从代码到实物:造你所想课程后显得意犹未尽,今年开学后主动向自己的学弟学妹们推荐了这门课程。课程完成后我们造了一个激光竖琴,让我们综合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今年这门课很快就报完了,很多学弟学妹都没有报上,很遗憾。

当记者问及教师在课程建设和开设过程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时,宋爱玲还记得自己第一期跨学科课程公布时,课程名字叫运动器械辅助设计当时课程公布后只有几个同学报名,当时还是很尴尬。后来我们分析不是内容不吸引人,是课程名字提不起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的兴趣,我们就改成了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人一下就多了起来。宋老师戏称,在课程起名字时我们还得关注学生这些“标题党”啊!

西南交大教务处处长郝莉表示,跨学科课程不仅是学生跨专业学习,也是老师跨出学院协同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还是跨出学校,吸引更多校外专业人才参与教学的一种模式。更重要的是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心、动手、动脚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将学到的知识用来发明、创造,将自己身处的校园、社区乃至社会装点得更美好。未来学校还将在这一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加大课程容量,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跨学科课程的乐趣。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李春雨 图片由西南交大提供

您有线索,欢迎报料 一经采用,将付报酬

报料热线:(028)86612222

报料邮箱:sb86612222@163.com

报料QQ:772555018

报料微信:cdsbbl86612222

报料新浪微博:成都商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