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教育,高位优质均衡特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成都商报教育

近年来,在紧抓成都“东进中优”战略机遇、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国际创新创造中心总体思路下,高新区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促进高新教育高位优质均衡特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高新区持续全域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新高考、学区制试点、学前教育综合改革和普职融通等专项改革措施扎实落地,实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构建南区、西区与东区学校发展共同体,利用信息化手段和项目驱动提高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水平。

近日,普通高中优质特色计划取得瞩目成绩,玉林中学、中和中学获评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石室天府中学、电子科大实验中学获评四川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更是为高新区教育改革成果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区制改革扎实推进  

形成“研、政、学、产”协同创新模式

2017年,成都市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制建设指导意见》,提出4种学区制建设形式,以打破教育资源空间、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所谓学区制建设,就是充分调配学区内的教育资源,实现教学经验、教学成果乃至优秀教师等资源的开放共享、深化流动。

高新区加大教育改革创新力度,学区制建设试点成为成都高新区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局这两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构建抱团发展、合作共赢机制的重要举措之一。学区内各校互相公开课堂教学,教师可随时到各校听课、参加教学活动和业务交流,促进教师共同提高专业水平,学生家长也可以申请预约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学区每月还组织1—2次由校领导参加的观课交流活动,相互进行课堂教学指导。集合各个学校优秀骨干教师,成都高新西区学区还组建了学科中心教研组,以学科中心备课和教学视导制、校际师徒结对制等形式展开专业、系统、深层的研讨,形成学区教研共同体。

2017年高新区着力打造西区学区UGSE协同创新模式2.0版——“西区大学区”。高新区结合教育工作实际,以高新西区7所学校为主体,创新推行“首席教师制”等特色教研项目,共享教育教师资源,已形成有特色、成片区的学区制探索。通过高校、政府、中小学校、企业联动,进一步深化学区建设,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发展,形成研、政、学、产“四位一体”协同共育的教育平台。

高新西区持续推进顺江学校的“科技与非遗课程”课题、电子科大实验中学牵头的“高新西区K12三级衔接课程研究”、西芯小学牵头的“学区首席教师制研究”、电子科大实验中学附小牵头的“儿童文学教育”、新科学校牵头的“国际理解教育”、滨河学校牵头的“校园足球与德育整合研究”、尚阳小学牵头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课程实践研究”等七大“领航项目”,进一步实现学区资源共建共享。

 

教育基础保障能力提升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高新区立足建成教育强区目标,对于市民关注的教育基础保障问题,引进教育“智库”资源,在《成都高新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教育)基础上,对标国内外教育发达地区,科学编制教育未来五年发展规划,优化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布局。加强教育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大力实施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五年建设”计划。2018年,计划新建幼儿园南区 20所、西区4 所、东区6所;小学南区4 所、西区2 所、东区3所;中学南区1所、西区1所、东区3 所。2018年,计划新开办幼儿园南区8 所,新增学位 2700 个,西区3 所,新增学位 1080 个。2018年,计划新开办小学南区2所,新增学位3780 个,东区2所,新增学位2160个;新开办中学西区 1  所,新增学位 2400 个,东区1所,新增学位1200个,进一步缓解局部点位学位供需矛盾。

高新区坚持问题导向,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好中小学招生入学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工作。区域推动STEAM等创新课程建设,建构完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课程体系。2016年、2017年在成都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中,综合质量检测连续两年名列前茅。

 

2017获评省级示范性高中学校展示


玉林中学:

因改革而生,由创新图强

作为四川省成都市第一所全面实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学校,创办于1988年的玉林中学走过了三十年发展历程。玉林中学是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四川省新课改样本示范校、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校。近年来,学校秉承“人本•和谐”的办学思想,围绕“琢玉成器、育才成林”的教育追求和“志向高远、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育人目标,依托“成都市领航高中项目学校”“成都市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学校”,努力建设面向未来并与国际接轨的师生互动、多元发展的品质学校。

 

“三类七型”多元发展课程体系 

实现学生多元发展

为了实现学生的多元发展,玉林中学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三类七型”多元发展课程体系。“三类”指基础类课程、选择类课程、整合类课程。“七型”指学科基础型课程、学科衔接型课程、品格养成型课程、培趣型课程、扬长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创作型课程。

作为学校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玉林中学通过创设校本课程、健全管理制度、提炼活动内容和创新活动形式等方式,把学生社团活动与玉林青年文化紧密结合,与课堂教学改革巧妙统一,与学校德育体系无缝对接。学校组建了《玉林青年》编辑社、漫研社、电视广播社、剑道社等30多个精品社团,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社团的管理,学校实行“自主申请+自我管理”的方式,通过“自主申请—学校审批—自主招募(招新)—自订章程与制度—自我管理—有序开展活动——成果展示与考核”的程序,培养和锻炼学生能力,丰富学生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让每个学生拥有发展个性、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实现教育本质的真正回归。社团课程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戏剧社、《玉林青年》编辑社、街舞社、模拟联合国社、电视广播社等社团被评为高新区明星社团;街舞社参加“运动成都街舞、啦啦操、健身操锦标赛”获中学组一等奖、参加全国全民健身操比赛获四川省中学组一等奖;空竹社参加成都市空竹比赛获一等奖;绘画社在成都市绘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马林巴琴社团在“第三届四川省青少年打击乐比赛”中获中学组键盘类金奖;创客社、篮球社、田径社参加全国、省、市比赛多人次获奖,学校成为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田径分会会员学校、四川省篮球后备人才基地校、四川省科技竞赛先进单位。

 

“三三”教师发展体系  

打造名师团队

玉林中学构建“三三”教师发展体系,着力实施名师工程,增强名优教师发展历程引领性、工作业绩示范性、专业学术权威性,建设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素质全面、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队伍。现有四川省特级教师6人,成都市特级校长2人,成都市学科带头人7人,高新区学科带头人20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四川省优秀教师3人,成都市优秀教师60多人,高新教育名家5人。304名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43人,研修生95人,50%以上为中学高级教师。

优秀老师:蒋燕

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全国科技优秀辅导教师,国际青少年创新大赛中国四川赛区金牌教练。所执教的多届毕业班都取得优异的成绩,参加赛课曾获得省、市一等奖,撰写的论文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四川省一等奖1项、成都市一等奖3项、成都市二等奖10项。所带班级获得了“四川省先进班集体”称号。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级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国家一等奖3项,国家二等奖1项,国家三等奖7项,省级一等奖20项,省级二等奖9项,省级三等奖3项,市级奖100多项。所指导的邓坚 、王路维、唐旺、方博立、石际、金小翔等同学获全国大奖,并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中和中学:

人本中和,向善向上 

成都市中和中学建于1931年,首任校长徐孝恢先生以“振全球而跨越乎古今”的博大追求,奠定了学校的发展之基、文化之源。学校系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校、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校、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校。


潜能教育 

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当前,学校深化“潜能教育”办学特色,全力办好“德育示范、质量领先”的人民满意教育。学校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全面深化“一核两翼”(“潜能教育课程”为核心,“体验德育和潜能课堂”为两翼)潜能教育,帮助师生发现自己的发展潜质,唤醒、激活师生的发展潜能,帮助师生做最好的自己。学校创建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主体化”的潜能教育课程体系,开设数十门选修课,满足学生全面而个性需求。学校践行新课程理念,凸显“四有四重”课堂规程,创新“三元”潜能课堂主模式,设计潜能课堂基本规程,深入开展“潜能课堂”主题教研和多元评价,形成了《潜能课堂学科教案范例》和《潜能课堂新学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类课型评价量表》,确保潜能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以“人本中和•向善向上”的核心文化指导下,中和中学弘扬“允德允能”校训,坚持“全面育人,个性成才”的办学思想,恪守“中和位育,崇德力行”的育人理念,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创新“多元主体、扁平管理”机制,实施“德育立校、学术兴校、质量强校”三大发展策略,全面建设“一级示范高中”。

中和中学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积极推进“体验德育”课程建设。建构了“生命认知、生存本领、生活智慧、生涯探索”四级体验德育课程体系,开发《入学宝典》《允德中和》《花开的声音》等体验德育教材,开展不同年级学部主题鲜明的学月学生系列活动,全面推进社团活动课程化,激发师生德育潜能。《校本体验德育课程建构探索》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

   

三层联动机制 

为教师搭建多种学术研修平台

学校依托“特级教师工作室、骨干教师研究组、青年教师成长班”三层联动机制,搭建多种学术研修平台,实施“三百工程”(百所名校教育联盟、百门校本课程、百堂课改示范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一级示范高中建设提供了强力的人才支撑。

学校教师团队践行“为专业尊严,为团队荣誉,为学子未来”的教师文化,注重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艺术高超,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关注学生多元发展需求,获得了优异的教学质量。

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跨越提升,连年获得“成都市高中教育优秀学校”称号。学校先后获得中国教育学会首批现代联盟学校、教育部重点攻关课题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四川省教师国培计划基地校、成都市教师发展基地校、成都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国家级、省市级各项荣誉奖项200余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优秀教师:陈伦全

中学高级教师;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教师;第15届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先进工作者;四川省特级教师;市优秀校长;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第三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区第四批拔尖人才。其展示课《创新题型解题策略》与巜函数对称性》在全国中小学名师特色课堂与教学成果展示交流现场会上均被评为优质课堂成果创新奖;在高新区"小、初、高数学衔接教学″研修活动中作专题讲座《方程的历史发展及科学价值》并获一致好评。

    

石室天府中学:

为每一个孩子的人生幸福奠基

石室天府中学是成都高新区与成都石室中学联合倾力打造的一所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的,具备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天府第一品牌寄宿制公办高完中。学校继承石室中学“爱国利民、因时应事、整齐严肃、德达材实”的优良传统。践行“愿为每一个孩子的人生幸福奠基”的育人愿景,努力打造“和谐幸福∙活跃创新”的特色文化,促进学校快速发展,学生茁壮成长,教师多元成功。全体师生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人文、生态、智慧、健康”的校园。

建校六年以来,高中毕业年级成绩逐年上升,学校连续四年均被成都市教育局评为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学校。2016年被成都市教育局确定为成都市领航高中项目学校。此外,学校在艺体教育、创新教育等方面捷报频传,硕果累累,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口碑。


和谐幸福 

活跃创新

石室天府中学坚持以为每一个孩子的人生幸福奠基。全面提高素质,发挥个性特长,为培养时代需要的专门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打好素质基础为办学目标。秉承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学生和教师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本,为办成一所以“五个一流”(办学理念一流、教学质量一流、师资水平一流、特色教育一流、基础设施一流)为有力支撑的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学校努力。

 

创新人才教育成绩突出

学校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与四川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机制和模式,充分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由教授和博士生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方法同步培训。

学校承办了两次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生创新项目累计1278余项,获得包括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内的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奖项 1200 人次。在2016年第31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李佳颖同学获大赛最高奖项“四川省科协主席奖”(四川省仅7名学生获此殊荣),学校获大赛最高奖项英才奖4个。在2017年第33届成都市科创大赛中,学校7名学生获得最高奖INTEL英才奖,占成都市该项获奖人数的1/3;在2018年第33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首届拔尖创新实验班粟美玲同学获得本次大赛最高奖项“科技创新新苗奖”(四川省仅10名、成都市仅1名学生获奖);3个作品获得省一等奖(四川省仅62项,成都市仅28项),3个作品获得省二等奖(成都市仅19项);2个作品将代表四川省参加今年8月14-19日在重庆市举办的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四川省仅14项)。

基于此,学校成为了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实验基地、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提升研究实验校,是被成都市教育局批准的具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验班招生资格的中学。

学校的垒球成绩突出,学校垒球队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女子垒球冠军、四川省全运会冠军等13个省级以上冠军,为四川省垒球队输送了余聪等12人,为国家少年队输送了李丹等4人,为国家队输送了周怡等4人。5年来,学校有13名学生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基于此学校被评为“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学校”、全国软式垒球锦标赛最佳实验学校、全国软式棒垒球实验学校、成都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成都市篮球项目年度先进单位。

优秀教师:李萍

成都石室天府中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成都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人社部人事考试中心命题审题专家。曾担任石室中学年级组长、总务处副主任、教学处副主任、工会副主席、研修室主任。担任十年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校级、市级优秀班集体、校级优秀团支部。担任七届高中数学教学,高考成绩优异。先后主研、参研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个,参编论著4本,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多次参加各级各类赛课并获奖。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

大学中的卓越中学,中学中的启蒙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由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创办。学校依托电子科技大学,探索建设“大学中的卓越中学,中学中的启蒙大学”。

创校以来,电子科大实验学校坚持格物致知、求真务实、学生主体、创新超越,坚持厚德、博雅、勇魄、明理、笃行,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文化润校,坚持以学术型为标志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持续发展,深化与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衔接与合作,把学校建设成一所大学气息浓厚、文化底蕴深厚、现代化及国际化特征鲜明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科创特色:

整合高校企业资源,彰显科技创新文化,孕育未来创新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将“三力”育人目标(独立思考力、终身学习力、卓越表现力)分解为CZD核心素养课程体系,确立了科技创新教育为学校教育特色之一,探索一条“立足内源优势,融合区位特点,链接高校企业,顺应课程改革,凸显科学精神”的特色办学之路。通过利用环境熏陶、科学渗透、活动开展、实践探索等有效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提高。

经过几年的探索,电子科大实验中学校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资源,借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Intel成都公司等学校周边高科技企业,为创建科技高中特色学校完成资源链接。近三年,学校科创教育取得初步成绩:VEX机器人队先后获得了省赛冠军、国赛冠军、亚选赛冠军、亚锦赛冠军、世界机器人第八的好成绩;初中VEXIQ机器人队伍先后取得了省级一等奖、华西赛冠军、亚洲锦标赛选拔赛的亚军和亚洲锦标赛选拔赛可喜成绩;“未来城市”课程先后取得了区级一等奖、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信息学奥赛队荣获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荣获普及组一等奖2人、普及组二等奖5人、普及组三等奖2人,提高组一等奖2人、提高组二等奖4人、提高组三等奖5人;我校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98人次,省级奖项151人次,市级奖项73人次。

 

新校区构建三大学院 

深挖学生个性化特质

2018年秋季,学校将启用建设有5.5万平米、投资5.5亿的高中新校区,届时学校办学品质将会再上一个台阶。为实现“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名校”的办学目标,全力打造“大学中的卓越中学、中学中的启蒙大学”品牌,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与电子科技大学一样齐名的“双一流”中学。学校将构建成立三大学院(成电科学院、银杏人文学院、立人学院)。

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优势资源,成电科学院将下设置20余个创新实验室,打通学校科技教育发展中的最后一道院墙,构建符合学生发展的STEM课程群(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学等),以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方式进行实施,以科创特色为突破口,帮助学生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大学自主招生,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优秀教师:张平福

中学正高级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第九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获得者,四川省课程专家,西南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专家指导组成员,四川省高中数学新课程省级培训讲师团专家,成都市学科带头人。现任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王勤

您有线索,欢迎报料 一经采用,将付报酬

报料热线:(028)86612222

报料邮箱:sb86612222@163.com

报料QQ:772555018

报料微信:cdsbbl86612222

报料新浪微博:成都商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