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是我国首个“中国医师节”,医师们拥有了共同的“生日”。这是我国已经设立的行业性节日中,继护士节、教师节、记者节后的第四个行业性节日。8月15日、16日,四川省人民医院从前期的报名名单中,邀请了8名来自软件开发、销售、制药、房地产等行业的市民以及在读学生,跟随骨科、急诊科、胸外科、胸痛中心、病理科等科室医师,体验一天的工作流程,深度感受医生的工作强度和氛围。
穿30斤铅衣做骨科手术
体验科室:骨科
带教老师:主任医师 袁加斌
体验者:准高三学生 徐嘉欣
15日早上7点,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示教室里,主任医师袁加斌按照科室惯例,正在给年轻医生们上早课。角落里,准高三学生徐嘉欣安静地听着,尽管有专业词汇听不大懂。15日,她要跟随“带教老师”袁加斌,从科室早课、交班、查房,再到手术室做手术,“当”一天的骨科医生。徐嘉欣说,明年自己就要高考,现在对医生职业很感兴趣,想借着体验活动的机会切身感受一下。
半个小时的课程结束,紧接着是科室交班,袁加斌带着组里的医生查房,安排病人或手术、或康复出院,又或是更改治疗方案,事无巨细。15日,是袁加斌的手术日,一共有6台手术。“13日也是手术日,晚上9点才下手术台。”袁加斌说,得知医院体验活动中,竟然有女生主动报名骨科,自己很惊讶。
“节奏好快啊!”进手术室前,徐嘉欣跟着跑楼上楼下两层病房,袁加斌像“打仗”一样的步伐,让徐嘉欣感叹了一句。在手术室护士的帮助下,徐嘉欣按照严格的程序,换好衣服、戴上帽子和口罩,并在袁加斌的一对一“教学”中,体验了手术前严苛的洗手消毒程序。
“今天早上前三台手术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髋关节的骨折,要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固定。”袁加斌说,现在都是使用微创技术,创口小、出血少、患者恢复快,但是必须在X光透视下完成固定,因此,手术中,医护人员都要穿上重达30斤的铅衣做保护。“感觉很重很累。”徐嘉欣说,自己还只是穿着铅衣站在一边观看手术,而医生还要操作、要搬动沉重的病人。
徐嘉欣说,在门诊看病时,总觉得医生看两三分钟就“高冷地”结束了,但实际上,他们每天早上很早就到医院,不仅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还要上课学习。“觉得他们都很厉害。”徐嘉欣说,聊天中得知,这群骨科医生全都是学霸。除了学习厉害,工作时,他们还要搬动病人、给他们翻身、摆好手术体位,手术中还要精准、精细操作、马虎不得,可以说是非常消耗体力和脑力。
结束了短短8个小时的体验,徐嘉欣说,自己是文科生,能够报考临床医学的机会不大,但是有了这次体验,即使自己以后不能做医生,也不觉得遗憾。感受了医生工作的高强度,徐嘉欣说,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仍然是与医学相关的。
与生命赛跑的急诊ICU
体验科室:急诊ICU(EICU)
带教老师 :副主任医师 常莉
体验者:软件开发公司项目经理 王宇、 产品销售 张卫兵
15日早上,张卫兵给自己设了两个闹钟,一个6点25分,一个6点30分,生怕自己迟到。但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兴奋,他起得很早。从事销售行业的张卫兵和从事软件开发项目的王宇,一起跟随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ICU的副主任医师常莉,走进急诊ICU的日常工作。
8点是急诊ICU的交班时间,因为都是生死一线的重症病人,所以交班时需要强调和交代的也就特别多、特别细致。换上工作服的王宇和张卫兵站在医生中,看上去十分精神。
“交班完了之后就是查房,到10点的时候,其实已经腰酸背痛了。”张卫兵说,常医生查房很细,其实一共就四五个病人,但每一个病人都会用很长的时间。张卫兵说,仅仅是站了两个多小时旁观,已经感觉体力不支,很想蹲一蹲。但在体验中,他们得知,因为15日有一个科室的病例大讨论,前一晚通宵值班的医生即使交完班也没有离开回家,一直到中午12点半病例讨论结束。
在急诊ICU,紧急抢救当然少不了。在科室病例讨论时,因呼吸衰竭晕倒刚刚入院的17号病床的患者,原本在急诊抢救区气管插管后有所稳定,转到急诊ICU后没多久,血压就一直往下降,常莉带着住院总医生立即给患者做中央静脉置管,“通过深静脉建立一个通道,要及时地给病人补液、用药,因为是有创的,其实相当于内科医生做的一个手术。”常莉一边盯着住院总医师的操作,一边给王宇和张卫兵解释。“感觉手速非常快,就像无影手一样。”王宇说,操作医生完全不受外界影响,注意力都在患者身上,感觉像形成了条件反射。
带教老师常莉也对两位体验者的表现比较满意,“感觉他们是正面、积极地想要来了解医生的工作。”常莉说,所以自己会推荐让他们去看医生和患者家属沟通的场景,因为他们能够有正确的理解。“觉得体验时间如果更长一点就好了。”常莉说,其实相对来说,15日上午的工作节奏稍缓,夜班值班的突发会更多,更能体现急诊ICU的工作强度。
病理科是“医生的医生”,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
体验科室:病理科
带教老师:副主任医师 朱鸿
体验者:医疗设备行业 季茂婷
四川省人民医院门诊医技楼5楼,病理科,这里没有监护仪器的“滴答滴答”声,没有手术室里“刀光血影”,不见焦灼奔跑中的医护人员。病理科医生技师们“气定神闲”地坐在显微镜或是实验器材前,仿佛是热闹喧哗的医院里一方“静土”。15日下午2点,药学专业毕业但未选择医院工作的季茂婷,在这里体验到向往已久的病理科工作流程。
病理科副主任医师朱鸿在体验活动前的培训上介绍说,一直在“幕后”的病理科确实很少有机会能够让普通群众了解,这个被称为“医生的医生”的岗位,其实是医疗环节中至关重要一环,临床上,病理学是诊断疾病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也是疾病治疗的依据。
下午2点30分,恰好在参观病理科工作流程时,手术室送来了一位患者的甲状腺结节取样,在登记后,样本被快速地制成冰冻切片,再交由病理科医生,从显微镜下的显示形态判断肿瘤良恶性、类型等等。经过初诊、主诊医生等多层确认,最终结果及时反馈到手术室,“如果是良性的,手术就可以结束了,如果是恶性,手术医生就会对病灶部位采取清扫等根治治疗方式。”朱鸿介绍说,而诊断结果出炉的时间,按照规定,需要控制在一个小时内。
朱鸿说,只凭着一块小小的组织块,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就意味着直接宣判患者的“生死”,其实压力是很大的。“如果判断错了,良性判断成恶性,外科医生就会切除器官,这是毁损性的、无法逆转的伤害。”朱鸿说,如果是恶性被错误诊断为良性,那么意味着,在进一步的检验结果出来后,患者还将接受第二次手术,严重的可能延误诊治。因此,病理科医生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经常晚上焦虑得睡不着觉。”
季茂婷说,原以为病理科医生的工作环境是很安逸的,至少和其他科室相比,应该是整洁、光鲜的。但实际上,他们要面对各种各样颜色、形态的病理组织,从取样到检验,会接触到不少的药物甚至是有害气体,承受着职业病带来的痛苦。“第一眼看到取样的病理组织,还是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的。”季茂婷说。
穿着笨重的铅衣,有时候一站就是一整天
体验科室:胸痛中心
带教老师:主任医师 李其勇
体验者:寿险规划师 毛渝曦
房地产公司 代娟
16日上午7点50分,毛渝曦和代娟赶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原本体验时间安排在9点30分,她们主动要求提前,“就这样已经是所有体验者中最晚的了。”毛渝曦说。
跟随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其勇,毛渝曦和代娟到心内科参与查房交班,“早上的都是重症的病人。”代娟说。进入科室后,李其勇给两位体验者做了一些“科普”,例如最让医务人员为之心跳加快的危急重症——主动脉夹层,两位体验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胸痛中心的病人都是先抢救后缴费,会不会有人逃费?”“李医生说,胸痛中心投用以后还没有人逃费过。”
从心内科出来后,李其勇带着体验者感受一遍胸痛中心就诊流程,从急诊科的分诊台,到急诊抢救区的诊断,再到介入中心,一路上都有明显的红色指示牌,并设有专门的绿色通道。
介入中心放射介入技术护理组长顾露介绍说,别看介入中心只有4个手术室,每年完成的心血管介入类和放射性介入类的手术数量超过万台。常见的高危急性胸痛疾病有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三大类,都是“来势汹汹”,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抢救,所以介入中心都是24小时值班。
介入手术必须在X光射线辅助下进行,这意味着,尽管身着笨重的铅衣做手术,介入医生仍然不可避免地暴露在射线中,介入中心手术繁多,常常一站就是一天。“当他们穿上铅衣走进手术室,真的就是战士,用生命在做手术。”顾露说。
代娟和毛渝曦换上洗手衣、穿上铅衣,体验了严格的洗手消毒后,在隔离玻璃后方,和李其勇一起从电脑屏幕上观看一个正在进行的手术。“造影剂进入后,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血管情况是否狭窄。”李其勇指着监控画面上的血管情况说,这位60多岁的男性患者血管情况还比较好,都比较光滑,不用进一步做治疗了。短短10多分钟,穿着铅衣的两位体验者就明显感觉到了腰部和肩部的压力,“感觉到(铅衣)比较重。”毛渝曦说,很难想象,医生们在繁忙的手术中,有时候一穿就是一整天。
毛渝曦说,妈妈曾经是护士,原本以为自己对医疗行业有所了解,但实际感受后,发现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比自己想的更重,“但是他们都保持着一种性格很阳光开朗的状态。”毛渝曦说。代娟也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来参加体验活动,早上第一次那么早出门,难得看到很空的地铁二号线,但当自己还在路上的时候,医护人员已经开始学习了,这是自己之前没有感受过的。
24小时在岗的住院总医师
体验岗位:胸外科
带教老师:住院总医师 罗青松
体验者: 制药公司学术推广 孟雪飞、中医学专业学生 兰毅
每一个科室都有一个岗位,24小时在岗,所有的留观、住院病人他要管,全院其他科室有会诊需要他去,下级医师对患者的处置是否正确妥当他要看,患者手术他要做,每周只能休一天,休息日还要学习、与家属沟通,这个岗位就是住院总医师。16日,制药公司负责学术推广的孟雪飞和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学生兰毅,就体验了胸外科住院总罗青松的日常工作。孟雪飞说,女朋友也是一名医学生,正在医院实习,“以前我不能理解她为什么总说工作累,就报名来体验一下。”
早上7点20分上早课、查房、整理会诊信息,直到9点多,罗青松暂时完成手里的工作,马上又得去手术室,第一台手术的患者已经送到手术室做术前准备了。换好洗手衣的孟雪飞和兰毅站在手术室,观摩了罗青松做的微创手术。“本来我们是可以坐的,但是想到罗医生他们都是站着,(站着)才能体验到(辛苦)。”孟雪飞说。
第一台手术是肺部结节的切除,因为是微创手术,孟雪飞和兰毅原以为的会是血淋淋的一幕并没有出现,“就打了两个孔,然后探头伸进去,(屏幕上)看到了病变组织,另一个手术刀去切除。”孟雪飞说,其实手术中出血量并不大。第二台手术更为复杂一些,因为手术部位靠近主动脉,孟雪飞和兰毅看到,罗青松非常谨慎地操作着,都小心翼翼地生怕打扰了手术。
下午3点多,兰毅和孟雪飞结束了体验,而罗青松的手术还要持续到晚上。“因为电梯人比较多,我们就走楼梯,感觉下楼的时候,腿都(因为站久了)在颤抖。”兰毅说,以前觉得,当医生工资高、社会地位好、工作环境好,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除了高强度的工作外,还有紧张的医患关系要面对。
成都商报记者 于遵素 实习生 倪佳 摄影记者 刘海韵 王勤
编辑 官莉
视频编辑 王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