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左下水道)和溶江(右下水道)、漓江(左上水道)交汇处(6月8日摄)。灵渠和溶江在此交汇后流入漓江,河段也是从这个交汇点往南称为漓江。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至今仍发挥着农田灌溉、排洪泄洪作用。作为一张旅游名片,灵渠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摄
新华社南宁8月20日电(记者唐荣桂)日前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中国的灵渠被确认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等并称为世界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从2014年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
灵渠建成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曾在统一中国、促进中外交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在发挥灌溉功能。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发兵岭南,力图统一中国。由于岭南山高路远,粮草运输不畅,秦军久攻不下。
为解决补给难题,秦始皇决定在山岭之间开凿运河,沟通湘江和漓江。在今日的广西兴安县,秦军开凿灵渠,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最终连接在一起。粮草不断从中原经过灵渠运抵岭南,秦始皇最终统一岭南。
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委员、兴安县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兴华告诉记者,灵渠的设计极为精妙,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陡门、堰坝、泄水天平等组成。
古人在湘江上建拦河坝——大小天平。大天平是拦河坝的右部,小天平为拦河坝的左部,大小天平衔接成人字形,坝顶可以溢水。湘江水在此分流,其中七分向左,经过北渠和大小天平汇入湘江故道,三分向右,经过南渠汇入30多公里外的漓江。
灵渠的建成改变了秦军补给不足的局面,秦始皇借此平定岭南,设立桂林、南海、象郡,统一中国。此后两千多年里,灵渠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往来的交通要道,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陈兴华介绍,灵渠有很多当时在世界上领先的技术,比如世界上最早的船闸——陡门,通过36个陡门的开闭控制水位升降,让船只在枯水期也能畅通无阻;比如“弯道代闸”技术,将航道设计为弯道,以延长流径,延缓坡降,满足通航要求。
游客在广西兴安县灵渠游览观光(2017年6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除了水运,灵渠还是重要的灌溉工程,早在宋朝就有了关于灵渠灌溉的明确记载。陈兴华介绍,灵渠的灌溉主要有自流和提水两种方式,灵渠上的水涵是自流灌溉的引水口,在渠高水低的地方则使用水车、水轮泵等提水。目前直接从灵渠引水的灌溉支渠有18条,总长129.7公里,水轮泵站9座。
记者在鸾塘堰看到,灵渠里建有一道堰坝,被抬高的水通过水涵自流入灌溉支渠,用来灌溉周边的水稻等农作物。同时,堰坝中间还留有船只通行的“堰门”,随着水运功能的消失,堰坝完全成为灌溉工程。
兴安县委书记黄洪斌说,20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公路和铁路的兴起,灵渠的水运功能逐渐废弃,灌溉成为主要水利功能。目前,灵渠总灌溉面积达6.5万亩,覆盖兴安县的5个乡镇186个自然村,受益人口5.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