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何以为家》,黎巴嫩驻华大使有更多推荐

新华社 2019-05-18 17:03

视频制作:卜多门、王晓萌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记者卜多门、王晓萌)对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的电影《何以为家》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黎巴嫩驻华大使米莉亚·贾布尔表示非常骄傲,但也并不感到意外。

“娜丁·拉巴基是很优秀的导演。《何以为家》从发生在黎巴嫩的故事出发,讲述了一个具有世界共性的社会和人性问题,因而打动了中国观众的心。”贾布尔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何以为家》在中国的票房和口碑均获佳绩。据猫眼电影统计,《何以为家》上映不足5日票房便超过1亿元,16天就突破3亿元。该片在豆瓣电影上的评分也高达9分。

贾布尔表示,《何以为家》的成功对黎巴嫩和阿拉伯电影是一种鼓舞,必然会激励更多黎巴嫩优秀电影进入中国市场。

贾布尔介绍,黎巴嫩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展电影,有着一大批优秀的导演、演员等电影人才。近年来黎巴嫩电影业蓬勃发展,出产的电影既有黎巴嫩文化特点,也涉及不同文化、国家和受众品味。“我相信,黎巴嫩电影将在中国找到广阔的市场前景。”她说。

不少《何以为家》的网络影评都提及“催人泪下”“眼泪收割机”等。贾布尔说:“遗憾的是,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中东就是战乱、麻烦的代名词。但就像不少国家和地区也都经历过困难时期一样,中东也必将走出困境。”

黎巴嫩驻华大使米莉亚·贾布尔 新华社记者王晓萌摄

贾布尔希望中国观众也可以更多关注黎巴嫩和阿拉伯的喜剧电影。她推荐了一部黎巴嫩电影《Ghadi》(译名《我的儿子是天使》)。她介绍,这部电影从欢乐和积极的角度讲述了一个残疾儿童的故事。“这是一个跨越国家和文化的话题,也有黎巴嫩式的幽默,相信中国观众会喜欢。”她说。

同时,她还提到另一部由黎巴嫩导演齐德·多尔里执导的影片《羞辱》,同样值得希望了解黎巴嫩和中东地区的观众观看。

此外,贾布尔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民心相通,电影是拉近不同文化最好的工具之一,她对黎中两国开展电影合作表示期待。

她说:“黎巴嫩有和法国、比利时、德国等国家合拍电影的经验,也有不少有想法、高水平的导演,因此有能力与中国找到共同合作的空间。”

2018年,中黎两国曾合办“中国电影月”活动,在黎巴嫩国家电视台播放中国电影。

贾布尔表示,黎中两国在电影领域会有更多互动。她说:“黎巴嫩是一个开放的国家,热爱了解其他文明,而中国文明既古老又有创新。黎巴嫩人民期待了解中国的新面貌。”

提到中国电影,贾布尔表示她很喜欢中国电影的多样性,尤其对《我不是药神》和《无问西东》两部影片印象深刻。她认为,《无问西东》里几代人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面对和解决相似的问题,很令人触动。“黎巴嫩社会也正经历部分类似的问题,这也许会引起黎巴嫩观众的共鸣。”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