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23日,全国528家影院复工,全国票房仅2.08万,然而对这种状况不必悲观。据猫眼研究院的最新数据表明,在疫情四月底顺利结束的前提下,“报复性观影”可能出现。调查显示,已经有接近七成公众显示出去电影院观影的消费意愿,比疫情之前更为强烈。由此,猫眼研究院预测在第三季度,会出现高票房电影作品。
也许回望一下2003年“非典”之后的电影市场,会对于这个数据更加有信心。2003年的3月初,病毒开始扩散到全国,3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该病命名为SARS。6月中旬,国内疫情基本结束,再到8月卫生部正式宣布中国“非典”疫情零病例,持续了两个季度左右。
在疫情发展过程中,大量原定于2003年上半年上映的电影纷纷改档,改成在下半年扎堆上映。而当疫情趋于平缓后,市场的修复能力很强:7月19日上映的《黑客帝国:重装上阵》取得4300万票房佳绩,提振了观影信心,第三季度票房表现良好,当年的全国票房超越了2002年的9.2亿,首次突破10亿。而且,在当年票房前10的电影中,第三季度上映影片占了5部,可见其电影业自愈的速度很快。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过程中,“非典”疫情虽然使得电影产业暂时停滞,但是随后反而促使电影产业发展加速,当年,广电总局颁布新规,放开了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环节;降低拍摄立项的审批条件,给予电影市场更大的自由,中国电影迅速从“非典”的创伤中恢复。
相比于2003年,中国电影产业已经愈发成熟,观影也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就算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也还是保持着观影习惯,只不过从线下变为线上。猫眼研究院近期发布的系列调研结果显示,自2020年1月21日至2月20日一个月时间内,观众人均观影数量7部,平均每人每4天左右观看一部电影。
而疫情结束后的观影意愿则更加乐观,据猫眼调查统计,近七成观众选择在疫情结束之后“聚餐吃饭”和“去电影院看电影”;并且半数以上观众在经历疫情后影院观影的意愿增强,27%的观众表示“特别想去看电影”。三成观众表示“只要影院营业,就会去电影院观影”,观影意愿迫切。
再加上目前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电影行业上下齐心的共渡难关的勇气和决心,猫眼研究院的高级研究经理刘德平表示,根据与2003年的多方对比,预计2020年疫情过后,因为上半年多部电影撤档,会积压到后半年上映,加上受疫情影响观众观影意愿增强的心理,在保障影片质量的前提下,预计6月份开始,尤其是第三季度会出现多部(1部以上)高票房电影。结合调查结果,疫情结束后,社交需求即与朋友/同事/同学、恋人进电影院观影会成为首选,且在影片类型选择上喜剧、科幻、动作也排在前三位。
分析师刘振飞甚至认为,2020年极大可能继续出现50亿爆款,甚至挑战《战狼2》的票房天花板,“数据上已经显示了今年爆款影片“虽迟但到”的必然性。”
刘振飞表示,从历史数据上来看,中国电影票房9年时间提高500亿元、北美电影市场票房22年提高400亿元,对比两个市场的增长速度,中国几乎是北美的三倍。所以哪怕今年市场数据有所折损,但等到市场回归正轨之后,持续稳健增长的中国电影市场超过北美只是时间问题。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