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唯一的国际合作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基地,中德合作成都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日前落地成都市龙泉驿经济技术开发区。该示范基地包含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标准及测试验证等内容,预计到2025年将建成一座200平方公里的智慧交通生态圈。
示范基地的落地,对成都市深化中德产业合作、吸引高端人才聚集、落实新经济发展载体、构建汽车产业生态圈、加速迈进汽车产业“第一方阵”具有重要意义。
示范基地建设分四个阶段,预计2025年建成200平方公里智慧交通生态圈
作为中德两国总理明确的国家间未来创新合作的重要领域,智能网联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重要突破口。面对科技进步、产业变革等挑战,作为“新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重要载体,智能网联汽车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
成都商报记者1月31日从成都市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投资服务局获悉,目前,经开区正在进行建设示范基地的前期准备工作。
据成都市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投资服务局国际合作处负责人胡馨月介绍,示范基地预计整体投资300亿,从1.2平方公里的封闭测试场逐渐扩展到5平方公里的半开放式体验区、50平方公里的综合示范区,最终于2025年建成200平方公里的智慧交通生态圈,其中涵盖技术转移中心及汽车小镇等相关建设内容。
据悉,示范区建设分为四个阶段,规划期限为2018年至2025年,2018年建成1.2平方公里的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2018年至2020年建成5平方公里的智能网联汽车半开放式体验区;2020年至2022年建成50平方公里的城市车联网综合示范区;2022年至2025年建成智慧交通生态圈(200平方公里的智慧城市)。
封闭测试场、半开放式体验区、综合示范区逐步构建智慧交通生态圈
封闭测试场位于成都市经开区北部城区,紧邻成南高速,其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测试场分为高速测试区、城市测试区和乡村测试区,一期规划的测试场景有116种,可分为安全类、效率类、信息服务类、新能源应用类、通信和定位能力测试5大类,涵盖了所有的常见情况。未来智能网联车需要在封闭测试区成功行驶一定时间,再到开放路段上测试。
智能网联汽车半开放式体验区占地约5平方公里,将建设智能道路、V2X通信系统,率先覆盖5G网络,建立高精度地图与高精度定位支撑体系。计划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小镇”,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拟分两期成立10-50亿产业加速基金。同时,引入中国及德国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整车、零部件、通信企业,完善整个产业链。
城市车联网综合示范区占地约50平方公里,形成多源、多维度且动静结合的交通GIS综合大数据系统,提升公众出行满意度与城市交通管理效率。未来将在这里开展5G车联网试点应用;还将开展智能道路与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实现智能车路协同与交通云控系统部署,全面提升城市交通安全与通行效率。
智慧交通生态圈占地约200平方公里,将涵盖和连接龙泉驿区主要城区,依托科技创新,建设新型智能城市下的智慧交通体系,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的城市智慧交通生态圈。
成都拟申请高速开放路试,影响未来路网体系建设
2017年12月2日,一批搭载“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系统”的自动运行公交车在深圳成功试运行,这是全球首次在开放道路上进行的智能驾驶公交试运行,引发了轰动效应,反映出各地陆续开始试探性进行无人驾驶车上路的尝试。
据胡馨月介绍,目前,北京、上海的开放路试落地具体时间还是未知数,成都正在积极申请开放高速公路进行无人汽车测试。经开区拟向四川省人大、政协递交提案,希望开放城南高速成都——经开区路段,还包括法律、保险等方面的具体规范。
如果成都能在开放路试上取得先机,对转型升级是很大助力。无人驾驶技术排在世界前列的博世集团方面也表示,他们的团队会优先选择最早开放高速路试的城市。
开放路测试落地后,才能看出路网方面的实际问题,到时候路网体系一定会有变动。胡馨月认为,路网体系建设与智能网联车开发的关系是独立又不可分割的,随着智能网联车的不断研发,未来城市将升级为智慧交通生态圈,这包括了信号灯、停车场、路网等一系列变化。
法律法规与技术研发相辅相成
2017年12月18日,北京市交通委等3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自动驾驶车辆须具备自动、人工两种驾驶模式,可在两种模式间随时切换。上路测试期间,车辆属于“有人驾驶”状态,特殊或紧急情况下,由测试驾驶员接管测试车辆进行驾驶操作。交通管理部门将推出第一批可用于自动驾驶的测试道路。
在胡馨月看来,这是国内首次为无人驾驶上路测试提出的指导性政策,无人驾驶汽车上路将有法可依,对行业可谓意义重大。
由于2011年修订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没有把无人驾驶的问题纳入考虑,根据现行法规,机动车必须由合格的驾驶员按照规定进行驾驶,智能网联车上路运营尚不合法。示范基地具有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验证测试功能,这对未来法律法规的建立具有参考作用。
目前智能网联车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处在探索阶段,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不是完全独立的,在各自的平行推进过程中相互促进。
胡馨月表示,封闭测试场将建立仿真、台架、驾驶模拟器、数据中心、信息安全实验室,拥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检测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工信部下属单位信通院合作,拥有认证功能。虽然各国的5G标准不同,但在示范基地是并行兼容的,未来无论是本土生产还是进口的智能网联汽车,都必须取得认证方可上路。
等到半开放式体验区建成,将能实现在地方对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相关标准法规的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建成后,将开展各类网联汽车的应用示范,包括队列行驶、绿波带通行、交叉口盲区预警、区域内自动驾驶、城市道路自动驾驶、高速公路自动驾驶等;而最终落成的智慧交通生态圈将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法规的试验田,大胆尝试无人驾驶、共享出行等新型交通模式。
全球首条智能车联开放试验的道路启用
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内容显示,到 2020 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路网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信息安全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到 2025 年,体系将全面形成。
早在2年前,工信部就推动了5个国家级的示范区建设,包括重庆、长春、北京亦庄、武汉、杭州,被称为“东南西北中”示范区,与“东南西北中”示范区同时建设的还有上海和无锡两个示范区,另外新增的成都中德合作也是重点建设的示范基地,整体规划为“5+2+1”。
成都商报记者查询了解,上海、北京、武汉、长春、无锡等城市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前期阶段已陆续建成,成都经开区也正式投入建设中德合作成都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基地的前期准备工作。
2017年9月6日,“国家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京冀)示范区”,亦庄12公里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启用正式启动。该条道路是全球第一条智能网联汽车潮汐试验道路服务。据悉,该路段在7个路口部署了千方科技、星云互联、东软、北航等公司20余套车路协同设备,并与交通信号灯、路侧标示标牌、可变情报板、施工占道标示等互联。
据了解,具有车联网功能的汽车在该路段行驶,可实现盲区提醒、紧急车辆接近、行人闯入、绿灯通过速度提示、优先级车辆让行等功能,使得驾驶人员更加安全高效通过。智能车联开放试验道路服务启动以后,将面向全球智能驾驶、智能交通等相关领域企业、研究机构提供服务。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费成鸿 见习记者 吴丹若
编辑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