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巴蜀或借“大地震之手”,即地震及其次生山洪地质灾害改变历史进程?刘邦占据巴蜀优势,在楚汉之争中笑到了最后;刘备引兵入蜀,站稳脚跟与吴魏一决高下……历史上,天府之国物产丰富,成了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古蜀国占据地利,为何面对大秦帝国南征时却溃不成军?
近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地貌学》(Geomophology)上,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宁生团队,在对成都龙门山地震带的山洪泥石流事件引发的剥蚀数量开展调查研究时,顺带放出了一个“彩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次碰撞,或许能够解开古蜀消失的迷雾。他推断称,巴蜀灭国之前经历了一场大地震,之后低频率大规模的山洪泥石流给古蜀王朝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造成国力急速衰退。
▲陈宁生开展现场调查
研究震后山洪地质灾害 对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成都龙门山区是指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区,包括都江堰、彭州、大邑和邛崃4县市所在的2700多平方公里的条带状山区,在2009年到2014年的6年时间里,陈宁生团队都会在夏季进入龙门山地震带的白沙-龙溪河流域中下游区域进行现场调查,研究任务之一就是对山沟和山坡剥蚀情况进行遥感测量。山洪和泥石流带走的泥沙,还要通过现场走访,最终通过建立模型来进行测算剥蚀体量。
▲成都龙门山区剥蚀速率随时间的演化过程模式
根据多年的研究数据表明,由于土体固结、植被恢复、残余松散固体物质减少等原因,龙门山区强震以后区域的剥蚀过程表现为波状震荡衰减过程。调查研究发现,从上世纪50年代到2007年,调查区域发生了17次较大规模的山洪灾害,小规模的泥石流灾害只有4次,但在地震后,该区域的主要灾害已经变成了泥石流。
陈宁生教授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们所做的研究正是要弄清楚地震等加剧次生山地灾害的作用可以延续多少年,受地震影响区域的剥蚀速率要经过多长时间才可以回到震前的状态,这也有助于大家对灾害的认识更加清晰,对灾害预警提供更多科学依据,同时服务于我国地震灾区的防灾减灾规划。
▲震后2008年与2013年岷江汶川至都江堰段植被覆盖情况
研究古地震遗址 秦灭巴蜀与地震时间不期而遇
历史时期如果还有类似的地震,那么可能会给古蜀国人民带来怎样的灾害呢?在对地震带进行研究时,陈宁生团队也注意到了彭州古地震遗址。“地震发生前需要储存能量,现在学界大多认为需要2000多年到3000年的时间来积聚。” 陈宁生告诉记者,已有学者通过对地震断层带活动的痕迹分析,推断出龙门山地震带在大约2300年前也发生过一次同等规模地震。
如果将这些时间倒推回去,当时的四川所处什么年代呢?虽然研究地质灾害,陈宁生对时间也非常敏感,他发现,秦灭巴蜀正好发生在这个时间段内。公元前300多年,这里发生的地质灾害重挫蜀国锐气。
公元前316年,秦国张仪、司马错率军攻打巴蜀,《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秦惠王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凭借蜀道天险,蜀国毕竟还是没能抵挡北面敌人,虽然《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的说法让后世传出了石牛计定巴蜀的说法,但这些都已无从考证。
地震之后洪水肆虐 击垮古蜀国的最后一环
从蚕丛、鱼凫,直到杜宇、开明,越来越多考古专家也相信,古蜀国的发展应该到达过一定高度,但它消失的历史仍旧云遮雾绕。陈宁生也对金沙遗址发掘的探方进行过分析,里面大小不同的颗粒散落在不同部位,象牙杂乱地分散着,其中还掺杂泥沙,这里面有山洪泥石流冲击造成“洪痕”,泥沙最终也和文物混合在一起。循着这些蛛丝马迹,陈宁生推断出,大地震发生后,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河道堵塞,河床提高,最终导致蜀地出现了大洪水。蜀地的国运也被这场洪水左右。
▲古代气候变化与古代文明阶段的对比
为充分利用岷江上游水资源,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公元前256年左右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促使成都平原发展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青铜纵目像 或表明古蜀人希望找到安宁之地
历史文献中,古蜀国河网密布,而成都平原的史前古城迁移也遵循了“避水”的规律,古蜀人也一直在与水患作斗争。
陈宁生的研究表明,震后强烈剥蚀和与河道泥沙淤积可能成为史前的人类活动遗址频繁变迁的重要成因。成都平原历史上出现的古城遗址10座,成都城镇的迁移可以分为4个时段: 4500年前双河遗址区,包括宝墩、高山、盐店、芒城、双河,紫竹等6个古城遗址,这一遗址群反映人类最早在宝墩古城的上游的支沟水系中;4000年前的温江鱼凫古城和郫县古城为代表的岷江干流下游古城区域;3200多年前广汉的三星堆遗址;2600-2300金沙古城为代表的金沙遗址。
▲出土金沙遗址文物的区域
“城镇迁移最大的可能因素是历史上的山洪泥石流灾害,最近的一次金沙古城的毁灭时代上与2300-2600年前的区域大地震的时代吻合。”他介绍说,地震活动引发大规模山洪泥石流灾害可以解释成都古城人类迁移的过程,岷江平原形成一个冲积扇,左右堆积改变使得人们迁移过程也左右“摇摆”
陈宁生甚至对三星堆青铜纵目像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古蜀国频频受到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影响,四处迁徙,在科技水平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古蜀人希望有一双“千里眼”,寻找一片安宁的土地。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宦小淮 实习生 高胜美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杨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