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盲山》《盲井》的李杨 曾到青城山下为新电影写剧本

成都商报原创

他是一位电影导演,十五年导演生涯只完成了三部作品:2003年,《盲井》;2007年,《盲山》;2018年,《盲·道》。他是一个纯粹得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犟人,他是一意孤行的非凡导演,他就是李杨。

微信图片_20180326161638.jpg

著名导演李杨,这一次不是带着电影,而是自述书《一意孤行:李杨自述》来到了成都。

今天下午,李杨的图书签售在文轩BOOKS举行。成都文化圈的众多作家、诗人龚静染、邓翔、丁子寒、向以鲜、席永军、喻言、何春、朱成等前来捧场。

微信图片_20180326161654.jpg

该书讲述了中国独立电影的艰难,以及李杨作为一个电影人倔强的坚守。

李杨,1959年生于西安。1978年考入国家话剧院,1985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导演系。后退学赴德国攻读艺术史。有电影代表作《盲井》、《盲山》、《盲·道》。其中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同时,凭《智取威虎山3D》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邓翔说,李杨与成都有缘,他还曾经到青城山脚下写新电影剧本。李杨的作品,深刻揭露了这个时代,让他看到现实生活,让人为之震撼。这个时代能做到这样的导演,在邓翔心中只有李杨和贾樟柯。

龚静染谈到,他读完《一意孤行》,文字质朴,叙事流畅,这是李杨的个人心灵史,对电影文化的担当,才能让他有这种勇气拍出好的电影。

微信图片_20180326161700.jpg

年少丧父,让李杨承担更沉重的现实责任。他希望用镜头记录下真实的人性,给这个时代留下东西,李杨说,自己的电影主题就是“善与恶”。当被问及给年轻人的建议,他说他给年轻人建议很简单,就是一个字:做。

虽然年少遭遇不幸,但是他成长的环境是城市中的文化大院,后来去德国留学,对他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说自己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出道数十年仅有三部电影长片,并且还是同一个“盲”系列。仅凭此一点,说李杨在电影道路上一直是“孤独者”似乎并不过分。

李杨说,现在很多做电影的,不卖钱就说自己拍的艺术片,其实,电影从诞生那一刻就是文化商品,有文化必须要有价值观,大众电影少不了个人表达,未来自己拍商业片也会体现个人价值。商业片就要拍得烂这种观念是不对的,那是赚黑心钱,比如《泰坦尼克号》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都是。所以,李杨说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一定要如履薄冰,因为传达的东西要影响很多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初奉上了自己的最新一部“盲”系列《盲·道》后,李杨透露,接下来的作品会是更商业化一点的青春励志片。他说,不论拍什么类型的电影,关于人性的主题是不会变的。希望用作品给更多人好的影响,因为电影可以回放,而人生不能。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陈谋

编辑 杨渝彤

您有线索,欢迎报料 一经采用,将付报酬

报料热线:(028)86612222

报料邮箱:sb86612222@163.com

报料QQ:772555018

报料微信:cdsbbl86612222

报料新浪微博:成都商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