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所爱,无问西东……”电影《无问西东》中的一句台词曾感染了不少观众。影片中,四个时代的清华人,在不同的国家境遇和人生历练下,都没有停止对“真实”的求索,遵循了知识分子的赤诚内心。在离成都不远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内,也有一群科学家在默默求索,追求和平利用核能源,开发新能源的步伐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可能过不了多久,这群科学家的故事即将搬上电视屏幕。由成都作家莫然小说 《聚变》改编的电视剧《我亲爱的祖国》(暂定)目前已经立项,预计国庆后在成都开机。作为该剧的小说作者、编剧莫然表示,和如今玄幻、都市情感的电视剧相比,《我亲爱的祖国》可能显得有些沉重,但希望通过这样的作品让大家知道,有一群人是这样生活、奋斗的,即使在很困难的逆境下依然坚守自己的岗位,激荡起观众的爱国情怀,增加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20年前的偶然 写成第一部核聚变背景小说
“我担任编剧的这部电视剧终于看到曙光了……”这是几天前,成都作家、编剧莫然在朋友圈发出一条信息。这部电视剧的名字叫《我亲爱的祖国》(暂定名),首次聚焦受控核聚变研究,以成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几代科学家为背景,讲述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下,都没有停止对核聚变的求索,为理想事业献身的故事。
《我亲爱的祖国》改编于莫然10年前出版的小说《聚变》。莫然回忆,80年代中期,她还在四川省科委工作,偶然一次到乐山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参会,当时研究院刚刚研制出代表当时我国聚变研究发展最高水平的中国环流器一号,它使我国成为了除美国、前苏联、日本和西欧国家以外,唯一成功研制中型托卡马克装置的国家。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黑龙江省原子核物理研究所,60年代,研究所从千里迢迢的哈尔滨迁建于四川乐山。
莫然回忆,研究所虽然离乐山市区只有20多公里,但完全是在与世隔绝的山沟里,走进研究所还需要爬108级石梯。20年后,一位朋友再次带她去到研究院,不同的是,研究院已经迁址到了成都近郊,还新研制出了在国际上都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国环流器二号。当看到崭新的基地和当年那群科学家时,莫然很是感动,“联想我20多年前在山沟里看到的一切,真正懂得了共和国脊梁的意思。我脑中蹦出了一个词‘聚散离合,风云变幻’,我当时就想到要写一部小说《聚变》,既有“核聚变” 的意思,也有几起几落,再创辉煌的意思。”
花费1年时间写成首部核聚变小说
核聚变作为国际上的顶尖科学有太多晦涩的专业名词,枯燥的研究也似乎并不能给写作带来太多灵感。为此,莫然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采访,从研究院的初期院(所)长到当年的资料查阅,最终,花费了超过1年的时间写成了52万字的小说《聚变》,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以受控核聚变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同时,小说被中国作协纳入2006年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名单,当时,获此殊荣的四川作家仅莫然一人。
莫然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在她的采访中有太多值得被记住的人和事。比如有一位科学家患了重病,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后,还硬要家人带他去主机大厅看看新安置的变压器,“他说死也瞑目了。”
改编剧本 三年写不出一个字
小说于2007年出版后,莫然把它交给自己的多位女性朋友阅读。本以为反映科学的作品反响可能并不太热烈,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女性朋友很多都被故事中人物的经历打动,纷纷建议“为何不拍电视剧?”受到朋友的启发,莫然把《聚变》交给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没想到双方一拍即合,不过,剧本改编的重任交到了莫然身上,“其实我是不太敢改编成剧本,因为写小说时就知道太难了,故事很硬,场景很单一。”
莫然说,中国电视剧发展了60年,但很少有反映工业和科技的。更让她为难的是,电视剧制作中心还提了一个要求,要将核聚变作为主题来写,“一般电视剧中,科技是作为背景,但中心却提出要以主题来写,更难。”无奈之下,莫然还是硬着头皮写,但出乎她意料的是,自己花了三年时间,写了8次故事大纲,甚至请了一堆作家、编剧朋友帮忙,剧本竟然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命运坎坷 数个投资方撤资
就在莫然认为电视剧终于要开拍后,电视剧制作中心却因为一些原因可能无法投资拍摄。无奈之下,莫然又开始了寻求投资的旅程。和此前大热的《北平无战事》、《人民的名义》一样,《我亲爱的祖国》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数个投资方的撤资。莫然回忆,她联系了至少三四个投资方,甚至有两次导演都已经定下了,导演甚至都到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进行了调研,那个临门一脚却始终无法如愿。
从去年开始,《鸡毛飞上天》、《人民的名义》等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受到热捧,让莫然重新燃起了希望,“现在提倡主旋律、现代题材的作品,业界也倡导多出贴近现实、贴近时代的影视剧。”去年,曾推出《我的绝密生涯》、《反恐特战队》等影视剧的著名制片人阳子找到莫然,对方告诉她,愿意把《我亲爱的祖国》推上屏幕,“他说看了小说和剧本后非常感动,他曾经是军人,也有爱国情怀,希望把科学家默默奉献的故事传播出来。”阳子则表示,主旋律的作品可能不赚钱,但屏幕上应该有这样的作品,建国70年的日子就要到了,希望《我亲爱的祖国》成为献给祖国的一份礼物,他们还将播出平台锁定央视。
就在几天前,阳子和莫然就作品和央视对接后,对方也表示,作品不错,但要取得年轻观众认可还要进行一些修改,并派来两位年轻编剧参与改编。和如今玄幻、都市情感的电视剧相比,《我亲爱的祖国》可能显得有些沉重,但在莫然看来,这是一部类似《无问西东》的作品,在浮躁的当下,依然有那么一群单纯而执着的科学家在默默奉献,“毫无疑问,《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部主旋律的作品,可能不像大多数电视剧那样带来快乐、轻松,但我希望通过这样的作品让大家知道,有一群人是这样生活、奋斗的,即使在很困难的逆境下依然坚守自己的岗位,激荡起观众的爱国情怀,增加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感染观众。”
作为该剧制片人,阳子表示,目前预计投资是5000万,演员方面希望选择老戏骨,“不少人希望靳东和吴刚来出演,如果这样当然好。我们有好的剧本,当然需要好的演员来再度创作。我们也希望剧本感动演员,降低片酬主动来演出。”
成都人杰地灵 编剧有灵气
以全网420亿播放量收官的《楚乔传》;首播破1、近40天获得黄金档收视冠军的《那年花开月正圆》;豆瓣评分高达9.1、8.3的《琅琊榜》、《伪装者》……近几年的影视剧市场,成都女编剧成为越来越强的一股力量。从《国色天香》《龙珠传奇》编剧李亚玲、《伪装者》编剧张勇、《琅琊榜》编剧海宴,到《楚乔传》编剧杨涛陈岚、《那年花开月正圆》编剧苏晓苑,为这些热播剧带来了成都独有的人文和特色,传播着天府文化。
出生于成都的莫然表示,成都自古以来就有丰厚的人文土壤,滋养了无数文化人,比如“自古诗人例到蜀”,又比如这些年涌现了那么多的女编剧,“有意思的是,包括我在内,大家都是半路出家,并非专业科班出身。张勇以前当过工人、李亚玲是记者、海宴是房地产公司的职员。”
在莫然看来,成都编剧最大的特色就是灵性,这种灵性也表现在题材的多样性上,海宴擅长写古装剧,张勇则擅长写谍战剧,而自己因为年龄稍长一些,有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擅长写厚重的题材,“地域对文化和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比如很长一段时间,陕西作家善于写厚重的题材,而我们成都人杰地灵,土壤滋养人,成都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带给我的影响是在骨子里的,也让我们的作品充满着成都味道的灵气。”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邱峻峰 图片由莫然提供
编辑 余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