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叶也能织成布?真是太神奇了。”
7月30日,凉山州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展演在西昌市火把广场举行,主要活动内容有文艺汇演、书画摄影展、文创艺术品展、非遗展,活动时间从7月29日-8月3日。
在展演中,凉山州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展示了彝族银饰制作、彝族服饰、彝族漆器、彝族口弦、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等技艺。其中,最令广大游客称奇的是,傈僳族妇女居然能用一种树叶织布、做成衣服,原来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草织布”。
树叶做成衣服
那是“火草织布”
火草布是透气性、保暖性均佳的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独特织物,文献记载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具鲜明的民族特色。
今年55岁的李从会是德昌县人,自13岁就掌握该项技艺,能独立完整操作“火草织布”这项技艺。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在展演现场,李从会向我们展示了树叶织布的过程,这项技艺吸引了众多游客围观。“我们从小就学会了这项记忆,都是一代传一代。”据李从会介绍,凉山州德昌县的傈僳族深居大山,火草遍山皆是。她的先辈们很早就发明了精湛的火草织布技艺,并在本民族内相传至今。
“树叶也能织成布?真是太神奇了。”省级传承人谷绍英现场展示了用火草捻成线的过程,面对好奇的游客,谷绍英耐心解答,“这个看起来像树叶,其实它是大山里生长的一种野草,我们当地都叫‘火草’。”她说,傈僳族自织的布俗称“火草布”,系用山上生长的一种当地人称火草的植物叶背上的白色绒毛,捻成线晾干后织入麻布中,形成独特的麻布,再做成衣服。
“火草麻布绵软洁白 ,结实耐磨,穿在身上冬暖夏凉,因此被赞誉为麻布中的极品。”在现场,谷绍英还给我们展示了火草制成的服饰。
需20多道工序
制一件衣服要几千皮叶子
“傈僳女人不勤快,傈僳男人无衣穿”,当地傈僳族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火草织布技艺,即用自家种的火麻及山坡上采摘的火草分别捻成线,再混织成布缝制衣服。李从会说,最好的火草多生长在岩坎或沟边,采摘很艰难也很费时,甚至有摔下悬崖的危险,“傈僳妇女们为了扯到中意的火草,即使冒最大的危险、费最多的时间,也要想方设法把火草扯到手。”
每到农闲时,傈僳族的妇女们便忙着种麻、捻麻、扯火草,织布、纺衣。“整个制作过程要经过采、撕、割、晒、淋、泡、理、漂、绕、纺织等20多道加工环节,每一道工序都是靠她们的双手亲自来完成。织一件衣服,要花掉半斤线,大概几千皮叶子,要花上好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如今,机制布成本低、产量大、样式好,逐步替代了传统的火草布,可‘扎衣披次’(傈僳语意火草布衣服),仍是傈僳中老年妇女们的最爱……”李从会每年3、4月份,都会用房前屋后的两、三分地种上火麻,织出火草布缝制衣裙,留用或赠送给他人。
随着现代文明的侵染,类似的传统技艺遭到冲击,火草布也面临着现代传承的问题。“我女儿和媳妇都学会了这项技艺。”李从会说,自己家一家三代传承着“火草麻布”织布技艺,目前当地的很多中年妇女还会这种技艺,但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学。但她和谷绍英表示,会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彝族银饰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江龙 摄影报道
编辑 余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