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近东:
“能力要不断掌握,但初心不能忘,在变与不变中把握未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不变的是要始终把握行业的本质,坚守企业的核心能力建设,为用户创造价值;变的是一定要掌握时代的前沿技术,才能最终服务好消费者、赢得市场。”
1990年,27岁的张近东筹集了10万元,在南京宁海路创办苏宁。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刚刚过完27周岁生日的苏宁经历专业零售、综合连锁、智慧零售3次创业,从宁海路出发,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成长为规模达5579亿元的零售航母。
1990年
27岁的张近东筹集了10万元,在南京宁海路创办苏宁。
2000年
张近东召集将近100人开了近10天的封闭会议,决定把苏宁的连锁店开到全国。员工谁说不就“拿掉”谁!
2010年
第三次创业正值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电商成为新的风口。苏宁易购(suning。com)正式上线。
张近东
成都商报:改革开放带来的哪些变化,与苏宁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近东: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经济开始摸索合适的路子,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企业真正快速成长的十年,苏宁诞生在这个时期,感受不可谓不深。
成都商报:苏宁是如何一步步踏准时代浪潮,不断转型前进的?
张近东:苏宁创立28年,从早期专业零售,到连锁转型,再到智慧零售,我们始终以创新为发展驱动力,以引领行业发展,满足消费需求为发展使命。“三个十年”,“三次创业”,可以说,苏宁的重大转型,每一次都与国家改革开放同步共振。
上世纪90年代的十年,苏宁的第一次创业可以称为空调专业零售,那时我们和国营商场正面交锋,一战成名。因为它们管理体制落后、服务能力欠缺,而我们那个时候就提供送货、安装、维修、保养等一条龙服务。
21世纪的头十年,第二次创业的苏宁瞄准了综合电器连锁。2000年秋天,刚刚和竞争对手打完了空调大战,我召集将近100人开了近10天的封闭会议,决定把苏宁的连锁店开到全国,但很多人不同意。我说,搞连锁的事就这么定了,“谁要是再议论连锁的必要性,可行性,我就‘拿掉’谁!”到2005年,苏宁的全国布局网络全面铺开,“买电器,上苏宁”成为苏宁身上最显眼的标签。
第三次创业正值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电商成为新的风口。我意识到,趋势取代优势是任何一家企业都逃脱不了的宿命,我们要拥抱互联网。但同时,我认为,互联网本质上还是一种工具,不可能完全取代实体,所以,我们经过 “+互联网”和“互联网+”,全面探索O2O融合运营的智慧零售模式。2010年苏宁易购(suning。com)正式上线。
成都商报:如何看待未来中国家电的零售模式?
张近东:家电的零售模式与整体零售市场的发展是统一的。在我看来,未来零售就是智慧零售。将线上线下割裂开来,讲谁比谁更好,都是片面的、不专业的。未来的零售企业,不独在线下,也不只在线上,而一定是要线上线下完美融合的模式。
在智慧零售时代,消费场景不再局限于商场、超市,也不再局限于网站、APP,也不是线上线下的机械拼接。消费行为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地点,线上线下高度融合。同时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零售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精细化、定制化服务,不仅是商品提供商,也是服务提供商。
成都商报:接近而立之年,请问苏宁未来30年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张近东:经过28年发展,苏宁已经形成了以零售为核心,置业、金融、投资、体育、文创、科技、物流等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并建立起了从快速消费、耐用消费到文化消费的广泛覆盖。当前及今后,苏宁都要积极推进“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始终以“百年苏宁,全球共享”为愿景。
但是,无论未来苏宁产业布局还会怎样延展,零售始终是1,其他产业都是这个“1”后面的0,通过0的添加,不断增加苏宁零售整体的资源实力和行业竞争能力,这就是我们的“聚焦零售、同心多圆”战略。
变与不变
不忘初心
把握未来
成都商报:改革开放要继续向前推进,您认为中国民营企业应拥有怎样的担当与态度?
张近东:首先要坚守最初的创业精神。拼搏多年,很多企业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不能留恋过去的成功。要正视现实问题,不屈服于未来的挑战。转型是掌握新工具、获得新能力的过程,要学会用时间换空间,就像当初创业初期那样沉住气。
能力要不断掌握,但初心不能忘,在变与不变中把握未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不变的是要始终把握行业的本质,坚守企业的核心能力建设,为用户创造价值;变的是一定要掌握时代的前沿技术,才能最终服务好消费者、赢得市场。做企业,一定要沉下心看透行业最本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以苏宁为例,我们这些年始终把“顾客服务”看作零售最本质的东西,消费者在商品消费上面有什么变化,在购物行为上到底有什么变化,始终是我们围绕的中心。
一家对社会有影响的大企业,当然还需要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每个人、每家企业都是奋斗者。而民营企业也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成都商报记者郭晶晶
实习记者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