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零壹空间的第二枚商用亚轨道火箭“重庆两江之星”在西北某国家发射场成功点火升空。两天前,星际荣耀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成功发射了第二枚固体亚轨道探空火箭。
▲零壹空间的第二枚“重庆两江之星”在西北某国家发射场成功点火升空。来源:零壹空间微信公众号
而早在今年4月和5月,星际荣耀“双曲线-1S”以及零壹空间“重庆两江之星”的发射,就使得中国民营航天广受关注。这次,两家公司几乎在同一时期再次发射探空火箭,让迅猛发展的民营航天事业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2014年,国务院60号文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这让民营企业投入卫星研制、发射和运营全产业链不再是遥不可及。
经过几年的酝酿、摸索和发展,民营航天日渐繁荣:军民融合推进力度加大,相关配套细则逐渐出台,高端研发技术人才纷纷涌入;资本市场闻风而动,民营航天企业融资加快,据媒体公开报道,去年已有17家企业获得投资,总额高于21.6亿元人民币;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合作加强,自主研发加快,更多合作项目和发射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未来运载火箭可能就像高铁一样。” 蓝箭航天CEO张昌武说,新的太空生意刚刚起步,现在首先是修路,谁找到入口,谁就能拔得头筹。作为最早踏入浪潮的创业者之一,张昌武对民营航天的发展充满信心。
领导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实现私企火箭顺利折返、实现海上火箭回收等壮举的天才创业冒险家马斯克,是中国民营火箭创业者们绕不开的“高山”,但他们深知两者的差距,暂时并没有送人入火星的远大目标。在创业者眼中,民营航天是国营航天的有力补充者,未来它要做的是国营航天照顾不到的领域,研发中小型火箭,把微小卫星运入近地轨道,实现通讯联网、航空WIFI等方面的价值。政策明朗
两年间多家民营航天企业相继成立
北京东南的亦庄经济开发区是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的所在地。为了拥抱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抢夺航天科研人才,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大多选址于此。8月22日和24日,红星新闻走访亦庄多家民营航天企业,和开发区的很多创业公司一样,他们只租用两三层楼,低调地藏身于科技园或写字楼中。
▲亦庄经济开发区。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位于地盛南街的星际荣耀成立于2016年10月。今年4月5日它在海南发射场成功发射“双曲线-1S”固体火箭;6月30日它宣布完成A轮融资,而此前已经累计获得各类投资逾6亿元。
蓝箭航天在星际荣耀西北方的荣华南路上。它成立于2015年6月,属于最早一批民营航天企业。2017年12月,它成功点火10吨级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自称是继Space X和Blue Origin之后全球第三家自主掌握液发技术的民营航天公司;今年4月9日,它宣布完成B轮2亿元融资,累计获得各类投资超过5亿元。
星际荣耀和蓝箭航天之外,在亦庄还有国内成立最早的翎客航天,以及因“重庆两江之星”发射而引发关注的零壹空间。据报道,它们也都宣布获得多轮融资。
▲重庆两江之星首飞现场。图据视觉中国
从时间上看,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大多成立于2014年到2016年。这期间中国军民融合文件频出,政策逐渐清晰,嗅觉敏锐的金融业者开始进入行业创业。
2014年,工信部发布了《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较为健全的军民融合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军工与民口资源的互动共享基本实现,先进军用技术在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比例大幅提高,社会资本进入军工领域取得新进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提升。
在同一年,国务院60号文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民用遥感卫星数据政策,加强政府采购服务,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建设。
2017年,国防科工局《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将支撑太空、网络、海洋等重点新兴领域建设写入意见中。
军民融合推进力度加大,相关配套细则逐渐出台,诸多技术人才相继涌入民营航天。“现在是发展民营火箭最好的时代。”在今年4月份的首届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上,张昌武说。
创业之初
最难的是说服投资人和工程师
张昌武拥有清华大学MBA 学位,曾先后在汇丰银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从事金融投资工作。2013年左右,他听身边朋友谈论民营航天时开始关注该领域,随后他找到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曾在欧洲航天局工作15年的吴树范。
两人商量发现,国内找不到适合市场需求的火箭,于是立刻决定创立一家民营火箭公司。“当时就想参考Space X的模式,利用国内丰富工程师的资源,去做一件以前没有的事情。” 张昌武说。
▲张昌武 受访者供图
2015年6月,他和吴树范一起在亦庄成立北京蓝箭科技有限公司。“民营航天能不能做?到底多大程度去做?多长时间能做出来?”张昌武记得,刚创业那会儿脑子里总是不断冒出这些疑问,很长一段时间也无人解答。
创业之初,张昌武感到最难的是说服投资人和工程师。政策不明朗,投资人不敢贸然进入,公司的发展遇到了阻碍。航天工程师多集中于航天研究院,他们工作严谨,很难被创业者的情怀打动。很长时间里,招不到员工,公司包括张昌武在内只有2名员工。
零壹空间CEO舒畅也遇到和张昌武同样的问题。据媒体报道,2014年后半年,舒畅几乎每天都泡在航天某院附近的一家咖啡厅,约各个环节的技术人员谈民营火箭的可行性。在那家咖啡厅里,他被拒绝了四五十次。
创业现状
时间不够用,在购买与自主研发中平衡
当从金融业转向航天领域的张昌武和舒畅约见工程师四处碰壁时,星际荣耀的创始人也被日益开放的军民融合政策鼓励着。随后,他将自己在航天院24年的工龄清零,跳入民营航天的创业浪潮中。
虽然成立时间较晚,但是星际荣耀发展却很快。星际荣耀宣传公关负责人姚博文说,因为创始人的背景不同,星际荣耀在寻找投资人和工程师方面并没遇到太大困难。
“希望一天有48小时,让我们有充足精力去研发新产品。”时间不够成为星际荣耀最大的困难,姚博文称,公司的发展思路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去增加市场竞争力。于是,经过紧罗密布的研制,今年4月5日,星际荣耀成功发射“双曲线-1S”固体火箭。
▲星际荣耀“双曲线-1S”准备发射现场。图片来源星际荣耀微信公号
有媒体报道,蓝箭航天本来有机会成为“中国首个发射火箭的民营公司”,因火箭发动机的交易合同迟迟没有签下来,首飞计划搁浅。但是,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张昌武否定了这一点,他强调公司从来没有准备发射探空火箭,一直在做液态甲烷发动机的运载火箭。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大多民营航天企业都处于采购固体发动机、发射探空火箭的起步阶段,对于更大推力的液态发动机、运载火箭,受访的几家航天企业都宣称正在抓紧研制中。
探空火箭是指在近地空间进行探测和科学试验的火箭,它只携带科学仪器进行亚轨道飞行,一般飞行高度在30公里至200公里之间。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研究周期短、发射灵活方便等优点。
8月下旬,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在西安完成总装。张昌武认为这个节点对中国航天很有意义。“最后一根螺丝拧上,中国第一枚民营运载火箭就产生了。”
▲“朱雀一号”完成总装并正式进入发射准备阶段。受访者供图
运载火箭是将有效载荷按照预定的速度和方向送入太空的火箭,例如将卫星、载人飞船送入太空。张昌武认为,运载火箭的设计、制造难度远大于探空火箭,即使发射1000枚探空火箭也未必能造出运载火箭。
此外,运载火箭最难、也最重要的是动力系统。张昌武介绍,火箭的发动机分为固态发动机和液态发动机,目前国内民营火箭企业发射的火箭都是固体火箭,但是固体火箭制造资质在国有企业手中,国内民营航天企业很难得到。
随着军民融合加强,军工企业开始拥抱变化,提供固体火箭配套设备,民营火箭企业纷纷选择购买固体发动机,自主研发液态发动机。“没有动力系统在手,就无法成为一家商业火箭企业。”张昌武说,他一再强调自主研发,因为当初吃了亏,四处购买动力系统而不得。
对于如何平衡购买与自主研发,星际荣耀和蓝箭航天都称,如今国内航天市场商业化还不完善,能购买的就购买,需要研发的也必须研发,最终都是希望制造出快速响应、低成本、高频次的运载火箭。
民营速度
资本人才涌入,“仿佛进入收获季节”
除了商业火箭,商业卫星也是创业者们争相进入的领域。国星宇航CEO王磊告诉红星新闻,民营航天的产业链比较长,一次发射计划需要的产品,基本不可能由一家企业单独完成,所以他们往往取长补短,相互合作。
国星宇航成立于2018年初,是一家以商业卫星研发运营与数据服务为主的民营航天企业。
王磊说,成立商业卫星企业是判断趋势之后的决定。多年在行业内的工作经验让他对民营航天发展和市场很有信心。他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预计2015年-2022年,全球民用商用遥感卫星市场总产值为160亿,每年的遥感卫星产值规模将基本保持在15亿美元以上。
王磊介绍,民营火箭企业的快速发展给商业卫星企业带来很多机会。“以往要发射一颗卫星,需要到相关部门办手续,审批程序复杂,所以常常需要排队等待。如今只要谈好合作,很快就能发射。”
崔深山之前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主要负责航天器结构系统研制。2018年初他加入星际荣耀。在他看来,公司集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技术人才,立志成为民营航天领域的代表,很有吸引力。
鲍启林是今年刚从北航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求学的几年,他见证民营航天从概念阶段到快速发展,他的求职思路也从最初的航天院放眼到民营航天企业。他认为,在民营航天企业可以在更短时间获得更快的进步,对个人成长有帮助。“所以毕业正逢民营航天的春天,就抓住机会试试。”
星际荣耀大部分员工像崔深山一样都有相关研究方面的经验。崔深山说,他进入民营航天企业最大的感受是快:一方面,民营航天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民营航天企业项目研制节奏飞快。
星际荣耀现在有130多名员工,今年6月30日完成A轮融资,据媒体报道它此前已经累计获得各类投资逾6亿元,资方包括中信聚信、博钰城、久泰蓝山、襄阳正奇等。
据媒体报道,去年有17家企业获得投资,总额高于21.6亿元人民币。姚博文称,星际荣耀在融资中没有遇到特别大的困难,A轮融资期间他们经常一天要接待七八位投资人,“资本主动向我们流入,而不是我们去网罗资本。”
张昌武说,因为火箭研发的周期比较长,2015年到2016年要从市场中拿足够多的钱来做运载火箭是比较难的,但是今年下半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
“仿佛进入收获的季节。” 张昌武说,目前蓝箭航天有足够的资源和资金来支持未来的研发和市场开拓。
业内争议
打探空火箭是放融资烟花还是验证技术?
未来民营航天市场有多大?创业者们各有各的算法,但得出的答案都是:商业卫星发射供不应求。
张昌武认为,到2020年全球将有超过6000颗卫星需要被发射,而除去美国的50%,剩下的可以触及的市场大概有100亿美元。姚博文说,2017年中国发射火箭17枚左右,但是到2020年卫星发射需求大概是500枚左右,“需要大量的运载火箭”。
作为最早踏入浪潮的人之一,张昌武对民营航天的迅猛发展深有感触,但也对当前民营航天的一些现象表示不赞同。资本大量涌入,他认为,民营航天领域虽然还没有“泡沫”,但出现了很多博傻行为。
在张昌武看来,一些企业打探空火箭是为了博取眼球,让不明事理的机构和大众关注它。“将中国第一代航天人用过的技术包装成运载火箭、亚轨道火箭、返回式卫星……真的很可笑。”他认为,打探空火箭大多是放融资烟花,将其摆在Space X的火箭面前就像小萝卜摆在大树前。
“难道中国的航天水平就这样?”张昌武说,这种行为不仅对中国航天不尊重,而且是对中国航天品牌的透支和消费。“很多企业急功近利,觉得造火箭和做其它行业一样,钱一砸,事情就成了。”造火箭没有捷径,花在其它事情的时间越长,做火箭的时间就越少。
但星际荣耀宣传公关负责人姚博文却认为,航天是在长期的高成本试错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发射“双曲线-1S”探空火箭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验证技术。“像学生一样,你不做模拟题,怎么完成高考呢?”
据媒体报道,今年2月7日,Space X 成功发射的重型猎鹰火箭使用了27个梅林发动机,起飞时推力可达2280多吨——大约相当于18架波音747全力推进,近地轨道有效载荷63.8吨,是现役运载力最强的火箭。零壹发射的“重庆两江之星”最高飞行高度为38.8千米,星际荣耀发射的“双曲线-1S”最高飞行高度为108千米,均为亚轨道飞行器,而国际空间站的运行轨道在400千米左右。
马斯克和他的Space X是中国民营航天创业者们绕不开的“高山”,创业者们深知两者的差距,所以暂时并没有送人入火星的远大目标。张昌武和姚博文都认为,民营航天是国营航天的有力补充,未来它要做的是国营航天照顾不到的领域,研发中小型火箭,把微小卫星运入近地轨道,实现通讯联网、航空WIFI等方面的价值。
“国营航天是国与国之间的比赛,好看,但不是天天有;民营航天就像俱乐部联赛,更加市场化、商业化。”姚博文说。
“未来运载火箭可能就像高铁一样。”张昌武说,新的太空生意刚刚起步,现在首先是修路,谁找到入口,谁就能拔得头筹。
红星新闻记者丨潘俊文 发自北京
编辑丨冯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