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国书法演变,被康有为誉为石刻中的“神品”在武侯祠展出

成都商报原创

中秋小长假前夕,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又开新展。今天(9月21日),《蜀道寻古 石门汉韵——汉中石门十三品拓片精品展》亮相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绿雨轩展厅。

本次展览通过石门摩崖、汉上名拓、武侯故道三个单元,集中展示了汉中市博物馆馆藏的摩崖石刻拓片精品,让观众亲见中国书法由篆到隶、由隶到楷演变的历史轨迹。展览将从即日起一直持续到11月16日。

 

褒斜古道 秦汉时期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

此次展览由汉中市博物馆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共同举办。汉中和成都,虽遥隔千里却一道相通,早在秦昭襄王时,秦岭间就出现了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褒斜道。秦汉时期,褒斜道是首都咸阳或长安通往陕南、四川的主要驿路。这条故道见证过公元前314年张仪、司马错伐蜀的大军;见证过楚汉相争时,刘邦“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的火光;还见证过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决心······位于褒斜道南口的“石门”,更是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世界上人工开凿的第一座隧道,开启书法摩崖文风

东汉时期,为克服汉中七盘山的路障,官府下令凿石开路。人们采用火焚水激法开路,形成全长13.6米,内宽4.2米的石门隧道,在当时可供两辆马车同时行驶。这也是世界上人工开凿的第一座隧道。为纪念石门隧道的开通,当时镇守汉中的郡守鄐君下令,将石门隧道开通的过程以文字的形式刻于山崖之上,史称《鄐君开通褒斜道碑》。

石门的开通和摩崖先例,激发了过往文人和士民题刻的情怀,伴随着古道的发展。在东西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凿有汉魏以来大量题咏和记事。其中最著名、最珍贵的就是分布在褒斜道南端褒谷口石门隧道内外山崖的十三方石刻,因其历史研究价值、书法艺术价值受到社会普遍重视,被后世称为“石门十三品”。品,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专有名词,指的是极有价值的石刻或书法作品。

石门十三品 康有为将其誉为石刻中的“神品”

石门“十三品”,不仅系统记录着褒斜道开凿、通行的重要历史进程,尤以其光耀千年的书法艺术,被中国历代书家学人奉为圭臬。1000多年来,一直为历代学者所推崇。康有为更是将其中的《石门铭》誉为中国古代著名石刻中的“神品”。褒斜道上的石门石刻正处在汉字由篆而隶的重要过渡时期,文字由篆到隶、由隶到楷,这些千年前的瑰宝使我们今天能再次见到中国书法演变的历史轨迹。

据成都商报记者了解,本次《蜀道寻古 石门汉韵——汉中石门十三品拓片精品展》,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为弘扬汉魏三国时期历史文化而推出的“三国掇英——三国时期物质文化”系列学术展览,以文物为线索讲述汉魏三国历史,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生活与精神世界。旨在传承汉风,彰显蜀韵,展现两地共通的历史文化底蕴。(现场图片由武侯祠博物馆提供)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编辑 官莉

原创稿件未经成都商报授权,禁止转载

您有线索,欢迎报料 一经采用,将付报酬

报料热线:(028)86612222

报料邮箱:sb86612222@163.com

报料 QQ:772555018

报料微信:cdsbbl86612222

报料微博:成都商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