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信用卡透支电话后,成都大姐收到反诈中心短信提醒

成都商报原创

60多岁的杜大姐上周六接到一个奇怪的电话,“看号码就觉得不对劲。”杜大姐表示,电话中一男子自称银行人员,并称杜大姐在上海杨浦区办过信用卡且已透支1.5万余元——但实际上,杜大姐并没有这样的经历。对方称,可以帮忙报警。

与对方的两次通话中,杜大姐收到了一条来自深圳市反诈骗中心的短信,之后又收到成都市公安局反通讯网络诈骗中心的短信,两条短信均指:该电话系境外的诈骗电话。

▲杜女士接到的奇怪来电

成都大姐接到奇怪电话  

称“信用卡透支1.5万余元”

国庆假期的第六天,晚上6点过,成都的杜大姐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看着就觉得不对劲。”杜大姐展示了这个来电号码,在“+86”后面是一个198开头的号,不过归属地仅显示到中国。记录显示,该号码的第一通来电在6:20分,通话时间19分钟。

“我决定接了听一下他要说些啥。”杜大姐说道。接通后,她一直没有说话。

“对方是个男的,四川口音。”杜大姐回忆道。因为她一直没说话,“他还多凶的质问我,说‘为什么不说话’。”紧接着,男子开始了自我介绍,“说自己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工号002,姓王。”跟着,男子又准确说出了杜大姐的个人信息,“姓名、身份证号、住址都一清二楚。”

男子在电话中称,杜女士之前在上海杨浦区办过一张信用卡,已经透支1.5万余元。“我没有去过上海杨浦区啊,怎么会在那里办过卡?”杜大姐说出了自己的疑问,对方立即称如果不处理他们会从杜大姐其他银行账户扣走这笔钱,并主动让杜大姐报警。不过,“他说要去上海那边报警,但他可以帮我报警。”

“你要做什么直接说。”最后,杜大姐直接问对方。男子则反复说是“我们是帮你”、“我们是为你好”之类的话。杜大姐挂断了电话。

“手机都还没放下,那边又打过来了。”杜大姐记忆里,男子继续重复“帮你”、“为你好”的话,并要求杜大姐第二天去银行在建设路的网点。这通电话只持续了19秒。

很快

两条防诈骗短信来到

第二通电话期间,杜大姐注意到手机上收到一条短信。“没来得及看。”电话挂断后,她点开了短信。她拿出短信截图,上面写道:“【深圳市反诈骗中心】提醒,您刚接到的8619882693627是境外诈骗电话,切勿操作网银转账、泄露银行账号密码,如有疑问请致电110报警。”

跟着又是一条短信,内容为:“成都市公安局反通讯网络诈骗中心提醒你:刚才你通话的是境外的诈骗团伙。请防范电信诈骗,公安机关不会电话执法,不会要求资金对比,不要告诉陌生人银行卡号、密码,有任何疑问请直接拨打报警热线110。”

“心里多感动的,觉得警方‘好对’哦。”杜大姐笑着说道。“我搞忘记谢他们了,还想应该发短信说个谢谢。“杜大姐反复拜托记者,向警方表示感谢。

警方:

异常来电 会发提醒短信

为什么会接到深圳市反诈骗中心的短息提醒呢?

深圳市公安局反信息诈骗专线工作人员表示,如果电话被市民举报过,一般系统会有登记,“这个电话是被很多深圳市民举报过的,是个诈骗电话,如果你这边有接到这个电话,我们就会给您做个提醒,告知是诈骗电话,以防你们上当受骗。”

成都市公安局反通讯网络诈骗中心大队长王飞也确认,杜女士收到的短信确系他们所发。他介绍,反诈中心每天会通过大数据分析,研判呼入成都的异常电话,“发现正在接听诈骗电话的事主,会立即发送防骗提醒短信。”此外,针对通话时间较长、频次高的事主,警方会采取拨打事主电话劝阻、联系亲朋协助劝阻、属地派出所上门当面劝阻等多种方式,阻止事主上当受骗。

警方也提醒市民,遇到“电话转接‘公检法’”、“说你身份被冒用”、“索要银行卡、支付宝等信息”、“我是你领导,要求汇款”、“机票改签、网购退货需要验证银行卡”的来电,要提高警惕,最好找银行、警察或亲近的年轻人咨询,以免被骗。

成都商报记者 彭亮

图据受访者

编辑 余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