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电影《百鸟朝凤》,定会对影片中唢呐匠人焦三爷和学徒天鸣等人印象深刻。
在广安市桂兴镇,也有这样一位唢呐艺人,他经历了唢呐艺术最红火的年代,也经历过唢呐艺术逐渐被西洋乐器所取代的失落感。目前,当地政府已将桂兴唢呐艺术申报第五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经进入公示期。
成都商报记者注意到,在省文化厅日前发布的拟列入第一、二、三、四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公示名单中,桂兴唢呐榜上有名。
杨秀明和他的唢呐
13岁开始学吹唢呐,一口气可以演奏一个曲目
杨秀明端坐在沙发上,两腮高鼓,伴随着唢呐孔上几根手指节奏自如的收放,唢呐喇叭里立即传出圆润悦耳的音符。
今年55岁的杨秀明是一名唢呐艺人。对于唢呐,他说是自己这一生最大的兴趣爱好,他一口气可演奏一个曲目,无换气、断气痕迹,不仅可以口吹双唢呐,还可用鼻吹唢呐。
杨秀明是13岁开始学习吹唢呐的。他看过电影“百鸟朝凤”,但是他觉得自己的师傅并没有焦三爷那样严苛。“当时去找师傅学艺,说我很喜欢这个,师傅也就同意了。”杨秀明说,吹唢呐需要气力,但更需要掌握技术,吹唢呐的声音不能断,吹唢呐的人必须要掌握换气这门绝活。
正式学艺那天,师傅给杨秀明端来一碗水,让他掐一节稻草杆,一端放水里,一端含在嘴里不停地吹气,水里要一直不间断冒泡,换气技术才算过关了,杨秀明说他学了4个小时就学会了。
那个年代,唢呐的流行曲目包括“七叉子”“将军令”“南瓜花”“扮装台”“水落音”等等,但这些曲子没有曲谱,一直都是靠师傅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
“就是对这个很感兴趣,每晚练习到十一二点,出门干活也要把唢呐带上,空了就拿出吹一会。”杨秀明说,自己在跟随师傅参加第四场活动时,便能端着唢呐独自上场吹奏了。 8个月后,杨秀明学成出师。
杨秀明展示吹双唢呐
追忆:唢呐最红火的年代,隔三差五就要去吹
“隔三差五就有人请你去,有时候还要练到赶几个场子。”杨秀明很怀念上世纪七八年代的唢呐艺术生活,到主人家后,主人家会恭恭敬敬端上茶水伺候,唢呐一响,一群人围过来看热闹,吹奏的人也越吹越有劲。
最红火的时候,杨秀明收了二十多个徒弟,有时候几个场子扎堆,杨秀明只好让徒弟们单独上场。
吹唢呐,也讲究规矩,参加“白事”和“红事”的曲目不一样。比如说,“扮装台”“南瓜花”“七叉子”等喜庆的曲目都是参加“红事”吹奏,比较伤感的“汉中山”“水落音”“普暗周”曲目只能在参加“白事”活动时吹奏。杨秀明说,一般参加红白喜事的唢呐艺人有两个,其中一个人带头来吹响,待两三个音符后,另一个人便能听出曲目,鼓起腮帮子紧跟而上。
在杨秀明的记忆中,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村民们办红白喜事就更加喜欢西洋乐队了,最好还有个小品演员唱歌逗乐什么的,唢呐艺术就日渐式微了。1997年,杨秀明也和其他早已离开的徒弟一样,加入打工潮流。
“现在一名唢呐艺人吹一场有两百块钱左右,但基本上接不到了。”杨秀明2012年回到老家,偶尔,他会被人邀请去参加“白事”活动,但已接不到婚礼的演奏邀请了。大儿子在镇上开了一家婚庆公司,他也从父亲那学会了吹唢呐,但他表示,目前没得婚庆需要吹唢呐了。
此前,桂兴唢呐被纳入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杨秀明也是桂兴唢呐的传承人。
广安市前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经将桂兴唢呐申报第五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已经进入公示期。
成都商报记者注意到,在省文化厅日前发布的拟列入第一、二、三、四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公示名单中,桂兴唢呐榜上有名。
曹洪建 成都商报记者 王超 摄影报道
编辑 官莉
视频编辑 黄世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