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留住过去记忆 自贡男子停工写书追忆三线建设往事

成都商报原创

青春献三线,忠魂留异乡。

2014年11月,原自贡硬质合金厂职工欧大可毅然停掉手里的工作,耗时整整一年,寻访了该企业的200余名离退休干部和职工,最终完成了承载着前半生回忆的35万字书籍——《那山 那人 那些事》。据悉,这本书是自贡市首部反映三线建设的纪实类文学作品。

之所以要写这本书,欧大可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表示,一是被父辈们对祖国、对事业的忠诚所感动,二是因为有感情,他想用文字记录下三线建设中企业的发展历程,三是因为能记得那些往事的人越来越少,他希望留住即将消失的记忆。

关于书:

反映三线建设者的奋斗历程

这本书名为《那山那人那些事》,是自贡阳光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欧大可著。全书506页,35万余字,采用铜版纸印刷,厚重且精致。全书共11章,分为年代、故事、记忆、影像等几大方面内容,用纪实的方式讲述了一群三线建设者来到自贡安家创业的奋斗历程。

全书收录了340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小到一枚印章、一张结婚证、一个家庭的普通合影,大到当时最早的一台“解放牌”货车,以及冒险自建挖防空洞的珍贵镜头……鲜为人知的幕后记忆一一浮现。

读者在书里可以看到反映三线建设的真实故事。比如:惊险如电影剧情般的《勇擒‘峨眉飞盗’》、关乎中国军工的《‘三七’钨粉背后的故事》、以及“764厂”三线建设子女王春香,成功在北京中关村创业的故事。 

  

关于人:

即将忘却的记忆

欧大可于1968年出生于湖北株洲,两岁时,他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举家搬迁来到自贡文峰山。“山上生活、山下工作。”在欧大可儿时的记忆里,文峰山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在这里,他亲眼目睹了父辈们肩挑背扛、艰苦创业,建起了改变中国钨业格局的“764厂”——自贡硬质合金厂。

欧大可说,每当看到家属区里贴出有人离世的讣告,心里总会一阵感伤。当年的建设者已由青年进入暮年,从满头青丝到白发苍苍。如果再不让他们诉说回忆,这段历史很快就会湮入尘土。因为,他们的故事鲜为人知,他们以苦为乐的青春年华不应被淡忘,他们那份忠诚和坚守应该得以传承和延续。

为此,他决定写一本书,讲述文峰山上下,三代人五十年“家”、“厂”、“人”的故事,通过一个企业,一座山,一群人的故事,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

关于事:

听着往事 边写边落泪

2014年11月,欧大可在没有任何资金帮助的情况下,开始了采访写作。

为了寻访“764厂”的离退休职工,他先后来到成都、重庆、内江、自贡等地,共计采访了200多人。为了能把这本带着个人情愫的书写好,欧大可停止了婚庆公司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其中。

2015年11月,《那山那人那些事》完成并正式出版。欧大可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该书首次印刷2500册,大部分由厂内职工购买保存。

欧大可说,写书的过程中,他多次被讲述人讲述的故事所感动流泪,为了追寻父辈们的足迹,他还专门回到湖南,探访父母曾经工作过的工厂。书中有好几个普通家庭和友人之间的故事尤为感人,比如,唐孔文、李逢瑞、张良基《友情,跨越六十年》,陈淑芳、陈振民《爱,无疆》和黄智仁《保存母亲百枚铜钱》……五十年里,正是有这些饱含温情的凡人琐事,让文峰山有了许多具有时代烙印的美好回忆。

成都商报记者 袁伟 摄影报道

编辑 余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