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至明末清初的行军釜、下至改革开放初期的粮票债券,300件散落民间的藏品被集中展示出来,历史跨度达300余年。 德阳市收藏爱好者张世军在孝泉镇政府的支持下,共同打造了“孝泉博物馆”,今年10月1日起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有4件藏品佐证了‘李扯火’一词的渊源。”张世军表示,他这20年来,为收藏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些藏品我也没打算卖,一直以来就有一个心愿,开办一个博物馆,将自己多年的收集进行集中展示。”
一张地图
开启了20年收藏征程
“这个是抗战时期的东西,这些是我们以前用过的粮票和票据……”国庆期间,收藏家张世军向到访者介绍着他收藏的老物件。
位于德阳市旌阳区德孝城内的“孝泉博物馆”中,张世军正在布置自己的藏品,500平米的展厅内,摆满了票据、字画、书籍、公文函件、老照片、器皿等物件,其中还不乏一些名人的字画和影像资料。
在孝泉博物馆内,有一张上世纪30年代的地图。而这一张当年德阳县(相当于如今的旌阳区)地图,张世军的收藏史也就是从这张地图开始。他收藏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有以前量米的斗、抗战时期的物件、以前的通行证、诉状等等。反映时代的变化的物件让这个爱好历史文化的张世军十分感兴趣。
▲展出的藏品
“收藏算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张世军在德阳乃至省内的收藏界小有名气,由于喜欢传统文化,早在20年前,他便开始收买藏品,做起了“收买商”,“后来我给自己定了个小圈子,将收藏方向定位在德阳本土上。”在他的收藏里,多以展现德阳的历史民俗文化为主,有明末清初时期行军釜、李调元童山诗集、清末画家江宗汇所绘德阳潮扇扇面、清末光绪纳票、古文孝经、孝泉解放初期果汁牛肉商标等等,藏品多300余件。
“这是清道光《雍正集》,其中收入了德阳籍阚惟寅作品四篇之多(其它县仅一两篇),为全省之最;这是日本明治时期寄德阳的明信片,当年辛亥革命成功,新旧政府交替,从日本经上海进入湖北,顺江逆流而上进入重庆嘉陵江,过涪江凯江最后到达中江县城,再用马车运入孝泉交到收信人手中,历时1个多月,可以想象是怎样的一路艰辛,为研究四川邮史提供了极高参考价值……”对于每件藏品,张世军都如数家珍,并在下方精心编写了注释。他介绍说,藏家首先得对历史感兴趣,了解并研究历史,同时参考历史背景和相关历史事件,对于浩如烟海的藏品和资料,要发掘其背后的故事。
▲佐证“李扯火”一词来源的公文
藏品作证
李扯火一词源于两堰村民争水
李扯火、打李扯、理扯火,写法不一,《成都语方言词典》收的是:理扯火,意思是:说话做事不兑现,不负责任。很多人知其意,不知其来源。
人们常说的“李扯火”,来源于一桩历史公案。具体发生在绵竹与什邡两地之间,这桩矛盾从清朝康熙年间一直闹到民国时期。而张世军收藏的便是光绪年间4张关于这件事的公文。
“4件都是光绪年间公文。”张世军介绍,4件官方行文,3份是什邡县(今什邡市)发出的,一份是绵竹县(今绵竹市)发出的,其中3份公文和争水官司有关,一份官文通知各堰长开会,商讨淘修、分水事宜。“公文显示,两堰村民争水事情还曾惊动了慈禧太后。”
张世军介绍,这是源于一桩历史公案的两个词语。原来,“李”是指四川省什邡县的李家堰,“火”是指与“李“相邻却又属四川省绵竹县管辖的火烧堰。两堰同跨于金河桥上。在旧时,每到灌田季节,两堰灌区常因争水发生纠纷。这矛盾从清朝康熙年间一直闹到民国时期,由堰至县、由县至省,官司打了几数次。两堰区用水之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级官府则一方面从中渔利,一方面和稀泥抹平了事,因此每一次到头来都是不了了之。于是人们便将“李”“火”两堰之间这种无效之争称之为“李扯火”,把历届官府那种敷衍了事并从中讨便宜的作法称之为“打李扯”。久而久之,这两个特义概念便以引申义进了人们的口语流传开来,以致后来的使用者也只知其义不知其来源了。
办博物馆
将多年收藏免费展出
“这20年来基本上都贡献在收藏里了,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些藏品我也没打算卖,一直以来就有一个心愿,开办一个博物馆,将自己多年的收集进行集中展示,为喜爱收藏的人们搭建交流的平台,同时有利于宣传和保护历史文化。”张世军坦言,收藏时间久了,当他对四川,尤其是德阳的历史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后,觉得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作为土生土长的德阳孝泉人,有责任将这些‘故事’传承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德阳有关的历史、经济、文化,了解中国上千年的德孝文化。”张世军的想法也得到了孝泉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免费提供场地办民俗博物馆。去年年底,“孝泉博物馆”开始筹备,并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张世军说,由于场地的限制,还有很多藏品未能展示出来,下一步他将逐渐完善博物馆,争取能让每件藏品都能展现在世人眼中。“让这些历史文物都能得到更好的保护,领略千年古镇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让我们的子孙后辈了解过去的历史,珍惜现在的生活。”
20多年来,他的收藏品达到了500余件。
此次500平米的展厅只呈现了他300件左右的藏品,但他也将其分为了四大类,包括红色文化、孝文化、改革开放和德阳文化四大类主题,涵盖了教育、税务、经济、文化、县志等多类藏品。
件件藏品
件件反映德阳历史
“这个石刻的内容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偏僻的乡村通了电,安装上了电灯,大家欢庆的场面。”张世军指着展览柜里的一块石刻,“你看嘛,石头上还刻有当时电视台来采访的画面。”
张世军收集了粮票等大量票据,“这些票据能体现出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后的变化。”张世军回忆说,当时他上学的时候,买个饼子都需要用票去兑换,而现在用手机扫码便能支付。
除了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物件外,张世军还收集了民间一些谚语的出处书籍或者证明。
▲展出的藏品
每一件物件对张世军来说都是珍品。而这些珍品,他并不是束之高阁,而是拿出来让更多人参观了解,因此才有了现在的博物馆。
为了便于让大家明白,张世军还在每一件藏品下标了注释。
“国庆期间,来看展览的群众超过1000人。”张世军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德阳孝泉人,有责任将这些‘故事’传承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德阳有关的历史、经济、文化,了解中国上千年的德孝文化。
成都商报记者 王明平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