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了什么,忧愁它围绕着我……”邓丽君的那首《千言万语》,曾让多少人魂牵梦萦,也让年幼的苏雪梅萌生了一个念想:能像邓丽君那般,唱好听的歌给大家,多好。
17岁时,爱唱歌的她被中国唱片公司发现,并与屠洪刚合作,推出了第一张以翻唱邓丽君歌曲而命名的专辑《千言万语》。从1986年开始,苏雪梅相继推出了《甜蜜蜜》《你在我心中》等7张翻唱专辑,也成为四川第一位翻唱邓丽君歌曲并且出唱片的歌手。
▲苏雪梅
如今,在深圳大学金钟音乐学院担任副教授的苏雪梅依旧保留着当年购买的邓丽君专辑。看着磁带封面泛黄的照片,首首经典歌曲伴随了她数十年,也让她做出当年放弃高考,进入歌坛的决定。苏雪梅没有后悔当年的决定,而那一盒盒邓丽君的磁带,让她将唱歌的梦想延续到现在,甚至,影响了她的下一代。苏雪梅的儿子杨和苏,曾参加《中国新歌声》比赛,获得周杰伦组三强、全国12强的成绩。
15岁穿着校服初登舞台
17岁出道进入歌坛,唱了几十年歌,如今又从事音乐教育,对苏雪梅而言,最紧张的“宝贝”是一盒盒邓丽君的旧磁带,静静地躺在她成都的家中。
回到1980年,“那时邓丽君的歌曲被称为‘靡靡之音’。可我家人特别喜欢她的歌,会悄悄在家里播放,我也跟着偷偷听,每天跟着唱,没多久就模仿得惟妙惟肖。”
当时,邓丽君的音乐磁带没有在大陆公开出版发行,大多数人都是通过购买翻录磁带听歌。刚过变声期的苏雪梅,除了李谷一的歌之外,唱得最多的便是邓丽君的歌。“那时也没有老师教,全靠自己模仿。初三的时候,向一位声乐老师毛遂自荐,才开始接触正规的声乐练习。”
苏雪梅出生在内江,小城刚兴起的舞会,每次都会吸引众多市民参与。“刚好我的声乐老师负责舞会的音乐,她觉得我唱得不错,就鼓励我上台去唱歌。”这是她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平时顶多在学校舞台上唱歌,第一次面对台下黑压压的人群,15岁的苏雪梅懵了。“第一次上台,我是躲在舞台的角落,背对着观众唱歌,特别紧张。”很快,台下跳舞的市民纷纷停下舞步,驻足围观台上还穿着校服、一脸青涩的苏雪梅。从那以后,苏雪梅成为小城的小明星。
17岁放弃高考来成都当歌手
1985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题为《邓丽君说:真高兴,能有电话从北京来》的新闻报道,这是中国大陆新闻界对邓丽君第一次正式的新闻采访报道。这一年,收集了大量邓丽君音乐磁带的苏雪梅,也做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放弃高考,进入歌坛。
“当时我读的内江六中,是当地最好的中学。高考不出意外,肯定会考上重点大学。”苏雪梅说,“当时中唱成都公司要录制一盘合辑,到处找歌手。因为我在内江也小有名气,他们听到我的歌声后,希望我能到成都签约,当一名职业歌手。”在参加完毕业考试后,苏雪梅背着行囊,一个人来到成都,开始了职业歌手的生涯。“除了随身衣服,行李箱里放得最多的是邓丽君的音乐磁带。”
录一盘专辑四千元,“一年可以录制10盘”
当年,中国唱片公司在成都办了一场演唱会,把中唱全国其他公司的优秀歌手聚集在一起。17岁的苏雪梅就代表中唱成都公司参加,一唱而红。在成都的一鸣惊人,让更多人认识了苏雪梅,也受到更多外地唱片公司的青睐。“经常去北京录音,每次坐在火车上,听到列车播音中放自己的歌,特别骄傲。”在北京的地下室,和苏雪梅一起唱歌的有刘欢、杭天琪等此后叱咤华语乐坛的歌手,当时都是一群追寻音乐梦想的少年。
“在北京待了一段时间,我又到了广州。当时的白天鹅唱片帮我录制了很多张专辑,基本上以翻唱邓丽君歌曲为主。在当地的新华书店,有不少我的专辑,广东电视台的中午时段,都会反复播放我的MV。”
苏雪梅的事业迎来了高峰,无论是名声还是财富,都让这位20多岁的年轻人,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那时录制一盘专辑,我能有4000元的收入,一般一年可以录制10盘,光是出专辑的收入就有4万元。”
从自己唱到教人唱,培养了一大批“李宇春”
苏雪梅的事业蒸蒸日上时,一场疾病让她在医院待了半年。恢复身体期间,她决定回到成都。“1992年,我回到了成都,录制专辑也慢慢减少。”那时,苏雪梅和丈夫开始筹办音乐类学校。“歌肯定继续唱,偶然一次去参加青歌赛四川赛区的比赛,居然拿了个冠军。朋友们都劝我复出,我还是算了。”
1995年,邓丽君去世,苏雪梅颓废了许久。“真的不敢相信,当时一直翻阅各种报刊、杂志,听新闻,想知道邓丽君为什么会离开我们。”直到现在,每每在家听邓丽君的老磁带时,苏雪梅都会流泪。
凭借当年在歌坛的影响力,苏雪梅和丈夫的办学之路也很顺利。诞生出李宇春、何洁、王铮亮、魏晨等多名超女快男的川音通俗音乐学院,便是由他们一手打造。
红星新闻记者 任宏伟 编辑 官莉
编辑 官莉
↑点击查看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