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烤串啤酒宵夜过后,25岁的小张又点了一份特殊的外卖——一盒健胃消食片。烤串和消食片的搭配,让小张的朋友圈小火了一把。
其实,不止是小张。记者通过对饿了么、美团两大国内主要外卖平台的数据统计了解到,过去10个月,成都人在夜间下单宵夜以外,健胃消食类产品的订单也呈现出上升态势,在全国排名中居于前列;在饿了么平台的数量曾一度居于全国之最。
“没忍住,一直想半夜吃烧烤喝啤酒……”对于每一个身在“美食之都”的“吃货”来说,如何抵挡这种美食诱惑,似乎都是一个难题。
↑小张下单的消食片
吃过瘾——
“烤串”配“消食片”
25岁姑娘的宵夜搭配
来成都三年,小张早已无辣不欢。宵夜常常成了她成都生活的标配。“后果就是不断见长的体重,但忍不住啊。”小张开着玩笑,“我户口去年也迁到了成都,现在就是成都人了。”
小张是广东人,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成都,与朋友租住在成都南门。工作关系,小张的晚饭常常和宵夜连着一起,“下班晚,我们两个都不喜欢做饭,就干脆回去一起叫点外卖,干锅、川菜、冒菜、串串。”
19日,周一,新的一周开始。下班到家已近10点,小张点了一些烤串、烤茄子、金针菇等,这次还加了啤酒。朋友圈的一段文字表达了她下单时的想法,“没忍住,一直想半夜吃烧烤喝啤酒……点了一大堆”。四十来分钟后,外卖送到,一阵海吃。
↑小张的宵夜
可香辣面前,肠胃不给力了。一个举动让她在朋友圈小火了一把——一盒健胃消食片订单在随后被送到。于是,“烤串”配“消食片”成了这天小张的宵夜搭配。
吃得欢——
肠胃消食类产品订单猛增
成都下单量一度成国内之最
一面是宵夜的“火辣”,而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也表现出了成都人的“能吃”——肠胃消食类药品的外送订单呈现出了大涨态势。如小张一样的不少食客,一面享受着美食,一面则也承受着肠胃的负担。
来自美团“送药上门”外送业务的数据统计,成都市场包含健胃消食类产品的订单同比呈现上涨态势。综合今年前十个月的情况,此类订单增速高峰出现在3月份,环比增幅为62.6%。在全国所有城市排名中,成都排在第四位,仅次于北京、上海、杭州。
饿了么平台的数据也显示,今年以来,成都健胃消食片和斯达舒的订单量在全国省会及直辖市中均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吗丁啉订单量排名第四,位于上海、北京和杭州之后。乳酶生片订单量排名第五,位于北京、上海、天津和杭州之后。而健胃消食片订单量在此前还曾一度成为国内之最。
具体来看,舒肝、健胃消食片、保和丸的订单量与去年相比,增长量达到了10倍以上,大山楂丸、吗丁啉、斯达舒也增长达5倍以上。与国内其主要城市相比,舒肝、健胃消食片、保和丸的订单量增幅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平均水平。
换句话说,在人们享受美食的麻辣鲜香的同时,外卖小哥也不停地在送着肠胃药。
吃得香——
成都餐饮收入超过全川30%
烧烤、川湘菜、麻辣烫居前列 还无辣不欢
爱吃的可不止小张。2018年年中,成都市美食之都促进会发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
2017年成都市餐饮业零售额销售收入达到794亿元,同比增长12.4%,占四川省餐饮收入31.92%。成都人的爱吃足见一斑。
成都人还爱宵夜,除了营业至深夜的各色实体餐饮店,线上宵夜点餐也占据着相当比例。21点至次日凌晨以成为午、晚两个点餐高峰后的又一高峰。外卖平台数据显示,宵夜点餐甚至会持续到次日凌晨4时许。
成都人的宵夜都爱吃些啥呢?饿了么对成都2018年前10个月21时至凌晨4时的宵夜需求数据统计显示:
按订单量来看:
简餐、烧烤、汉堡、炸鸡炸串、川湘菜是成都人宵夜时段的热销菜品,相比其他城市,烧烤和川湘菜更受欢迎;
以偏好度来看:
成都消费者对川湘菜、火锅烤鱼、烧烤、小龙虾和麻辣烫的偏爱显著高于其他城市,烧烤占比达14.08%、川湘菜占比8.35%、麻辣烫占比6.65%,排名前三甲。
菜品也自然呈现出成都消费者的口味,在另一项关于“要辣”和“不要辣”的比拼中,成都“要辣/不要辣”指数为2.76,其他城市为1.93。成都消费者无疑是无辣不欢。
消化科医生——
美食虽好 但勿过量
夜间饮食 宜清淡少量
美食虽好,但应如何健康饮食呢?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博士左罗介绍,偶尔的放纵没有大问题,不过如果长时有宵夜习惯,且吃得辛辣的话则不利于健康。晚间饮食应当少食清淡为宜。
“从医学的角度讲,饮食跟人的身体一概该是一个有规律的整体,我们的肠胃需要规律的休息,肠胃会分泌消化酶来促进消化的,是有时间钟的,不能暴饮暴食。”
左罗介绍,比如人的肥胖,研究表明晚上的进餐量与肥胖体重其实呈现着正相关的关系,因此规律的饮食很重要,“如果暴饮暴食、夜间长期宵夜且味道辛辣,肠胃易患消化性溃疡。”
另一方面,从用药的角度讲,左罗表示,肠胃类药物如健胃消食片,一方面在促进肠胃功能但本身在使用时是需要忌辛辣的,如果先辛辣的吃再接着用药,可能会暂时起到一定效果,但从药理上市相冲的,一样是不健康的。
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实习生 廖晓琴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