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7秒钟的视频,地铁里一个长长的空镜头……11月19日,因为发出这段视频倾诉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不快,竟让小潘意外走红网络,也让她在这个冬天,收获了一座城市的温暖。来自陌生人的鼓励,感动了这个只身回到成都打拼的女孩。(红星新闻报道回顾>>暖哭了!只是因为多看了你一眼,成都地铁官方安慰蓉漂小姐姐)
↑小潘发的视频
求职受挫,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再正常不过。无意间倾诉引来的关注,小潘则希望能够尽快恢复平静,凭借自己能力找到合适的工作。但还是有不少成都企业,希望能够通过媒体联系到小潘本人,把更多的工作机会介绍给她。
“这个社会信息越来越多,有很多机会,还是不想让她错过。”一位发出邀约的企业人士表示,只要有梦想,在这座城市总会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感谢大家好意,希望能够自己找工作”
一段7秒钟的视频会有多大的影响?小潘没想到,用视频发送一个状态,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成都的确是个很包容、友善的城市。” 小潘大学曾经在成都读书,后来去了广州,打拼两年之后,最终还是希望能够回到这里,毕竟可以离家更近一点,这是很多在外漂泊的年轻人的心声。
“和其他城市相比,这座城市该有的都有,也很现代化。” 小潘也表示,刚刚回来找工作,和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同。“中途换工作,的确会有一些困难,但凭借自己能力还是会找到的”。不过,求职中途遇到了一些挫折,自己正常的宣泄,却让她受到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网友的安慰
这些影响让小潘有些惶恐,哪怕走到求职单位,她也担心会被人认出来。“大家的心意我心领了,但工作的事情也急不得。”对于突然走红网络的这段经历,对小潘来说,也在成为一种困惑,“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想过普通的生活”。
“视频意外走红也是没想到,现在不想再把事情放大。” 小潘告诉记者,之前找到的工作因为一些原因已经辞职,现在自己仍然在找工作,这几天确实有很多人也给她介绍了工作,但是工作还是要考虑到个人能力和专业方向,“再次感谢大家,工作的话就不麻烦各位了”。
↑小潘收获了众多网友的评论安慰
企业:
希望联系小潘,把工作机会介绍给她
“我们也是通过《成都商报》的微信公众号看到这条信息。”11月30日,喜马拉雅公司成都频道负责人余翔还是希望能够通过《成都商报》联系到小潘,对于这家入驻成都的企业来说,他们同样也面对着和这座城市的融合发展,“成都是一个比较开放包容的城市,我们也会在这里扩大业务。”
“我们正是用人之际,看到她有这个需求,还是希望把机会推介给她。”余翔表示,现在是信息时代,很多求职信息也纷繁复杂,“她可能没有关注到我们的招聘信息,其实我们有用人需求的岗位还是比较多的”。
余翔表示,从小潘的社交账号来看,小潘也是一个比较乐观开朗的年轻人,善于运用互联网进行表达。当然,这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事情,只要能够谈得拢,还是希望让她将喜马拉雅作为留在成都的理由。
一条条10万+感动那些求职者
网友在线分享自己求职经验
《找不到工作“失意”发抖音,结果1.6万人让她留下来》视频走红之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网等媒体微信公众号头条以此为题,将小潘的故事继续传播开来。
随后,全国大大小小众多公众号、头条号、微博账号也转发了这个故事,一条又一条10万+推文,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下传播开来。
“火速去关注了这个视频,留言都好暖。”网友“Thy Bro.V”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看到了故事,反反复复看了几遍这个视频。同时也有很多网友,不是在抖音得到消息的,而是在微博、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看到后,专门去抖音为小潘送上了祝福。
网友“解忧杂货铺”留言说:“看到头条过来看看你,加油,相信自己!”
网友“兜兜”留言说:“我是从微博看见报道特意找来的。”
更多的网友组成了队形,留下一句简单又激励的话:“加油!”
暖心的故事让网友们有了共鸣。
“这篇暖文,可能对于过来人的感触淡一些,对于未来人的感触少一些,但对于正在经历的人,感同深受,我看哭了。”中国青年报摘取了一位网友留言。
“每次晚上回去的时候望着城市里的万家灯火,总在问自己,究竟有哪一盏灯会属于我?”在人民日报的留言区,成都网友“珊宝妹”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还有一些网友提出建议,分享自己的求职心得。
“我刚来成都时,也是到处海投简历,到处面试,然后到处碰壁、到处失败。市面上的工作有很多,对口的不对口的都可以去看看、去试试,在你看到这些工作之前,你甚至都不知道原来自己能干。两个月之后,我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意外。”看了小潘的故事,网友“艾丽娅·史塔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另一位来自人民日报留言区的网友“张建国”回复更是直接,还得到了1.7万次点赞,他说:“你是干啥的?直接到我公司工作。”
一条条温暖的留言
点赞成都:“冬天很冷,成都很暖”
对于成都的读者来说,更多的还是对这座城市的感动。11月底,成都陡然降温,连续多日处于10℃以下,冬天来了。但网友们这样说:“冬天很冷,成都很暖。”“总有一些陌生人在给我鼓励,在寒冷的冬夜给了我最初的温暖。”
在成都商报官方微信的留言区,网友“娃”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祝福了每个漂泊的人:
“醒来就被暖到了,让我想起十几年前刚刚来到成都,住在出租屋,到现在有了自己的房子自己的车子,收入也不错,努力的人最幸运,祝福每个‘蓉漂’。”他获得了最多的点赞。
在各大社交、新闻平台,这样的评论纷至沓来。
人民日报留言区网友“刘兵天”说:“有一种感动叫暖心!有一座暖心的城市叫成都。”
在澎湃新闻的留言区,网友“糯米网”说:“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是有原因的!暖!”
微博网友“赵一”则联想到成都被评为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消息,她说:“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实至名归。”
在中国青年报留言区,网友“观海听涛”点赞成都时也表扬了成都地铁:“刚从成都出差回来,期间坐了几次地铁,每次因目的地站点而咨询工作人员,得到的都是笑脸相迎和详细的的说明,第一次出差四川,对天府之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网友评论
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成都发布”,也转发了小潘的故事:
“@成都地铁和网友的暖心转评,折射了成都人的乐观、包容与友善。人才是城市的未来,一座能留人的城市,总会给青年更好的发展环境,而只有温暖的城市,才会给人归属感——既有理想,也有面包,奋斗才不会摇晃。”
为什么留在成都,两名“蓉漂”的故事
1.热情的身边人,让她开始认识一座城
看到这条新闻,小赵认为,这就是成都的日常。从2013年来到成都,28岁的小赵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五年,尽管来的第一年,她就暗自下定决心,这里只是一个“驿站”。和老家大连相比,这里没有辽阔的大海,这里的食物也都不太习惯。
后来,一位老师在和大家交流的时候提到,“这里是一个适合静心学习的地方,这个城市的节奏也刚好”。后来再提到这位研究生时候的老师时,小赵还是很感激,在浮躁和迷茫的时候,他的话还是对自己有很多启发。
后来在一家汽车公司的人力资源做实习生,这里的氛围彻底改变了她,“大家都讲四川话,但很随和,办公室的氛围也很好。”这也是她第一次走出学校,去接触这个城市的人们。在实习的中途,有一次因为生病晕倒在地,公司很多人都帮助了他,领导还安排了一辆车将她送回了学校,让她安心休息。
“这件事情对我影响还是很大。”毕业之后,小赵留在了成都,找了一份工作,很多外地的朋友、同学,也会经常来找到她,指定要求去看熊猫、去青城山,“从和他们的交流中你就会发现,他们还是会很羡慕,这个城市还是很时尚。”
小赵说,都说“少不入蜀”,这里的生活确实很安逸,但想要在这里打拼,还是能够找到机会。
2.从地下室转战地面,七年打拼有了收获
和小潘一样,李女士也遭遇了求职的瓶颈,“为什么来成都?又为什么留在成都?”与老公一起,坐在回家的车上,李女士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的采访,听到这个问题,她沉默了片刻。
高中毕业离开家乡来到成都读大学,毕业后又自然而然留在这座城市,在工作和生活两方面,她也遭遇过过不去的坎,但又逐渐被成都的包容所“征服”。“家人希望我回去工作,但小城市竞争小,工作没有挑战性。”
回想在成都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李女士供职于一家创业销售公司,办公室在地下室里,多少有些“暗无天日”的感觉,手机信号还差,“差点就坚持不下去了。”
阴郁的日子总会过去,“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拼搏,我又找到了薪资更高、环境更好的工作。”李女士说,经过七年的打拼,这座城市给了她上升机会,现在供职于一家建筑集团,也与同是“蓉漂”的老公在成都成了家。
目前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她,还能在周末抽空去美术兴趣班给小朋友们上课,她也准备让自己的孩子留在成都:“我相信在大城市,大人和孩子都能够有更大的格局和视野。”
抛开现实的因素,李女士还说,成都最吸引她气质就是这里年轻、时尚的一面。“到太古里这些商圈走一下,美女总是应接不暇,我们能够提前了解到今年的流行趋势。”
↑成都太古里
记者手记:
有梦想,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车厢里,空空荡荡,能够一眼看到尽头,小潘镜头里的地铁,难免让人想起李健演唱的那首《十点半的地铁》,“城市的夜在头上,沉默经过它的心上”。
和所有那些在这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一样,求职路上的一时失意,难免会触景生情。或许是有些倦了,或许就想一声呐喊,她随意拍下了一段视频,编辑、发送,不期待会有回应。
网络长河中,这样一句感慨,没有被过滤掉,收到了隔着屏幕的拥抱,手机另一头,是这个城市的鼓励和加油,她甚至还收到了一张成都地铁信步金沙纪念卡。8万人点赞,1.6万人留言,还有那些想要提供工作,让她留下来的人们……“留下来吧,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是大家最真挚的留言。
身边行人,匆匆而过,城市的温度,不经意而来,当你溃不成军的时候,这样的声音,多少能够让人振奋。正如小潘所说,那一刻,的确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友善与包容。
包容,的确是成都这座城市的底色,一直以来,让人津津乐道。
以至于800多年前宦游成都的陆游,会在回到故乡之后依旧沉吟“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走过这座城市,人们脸上写满了乐观,这座城市的乐观包容性格的养成,正是这里每个市民的气质所铸就,失意也好、彷徨也罢,这些人生中所要面对的瞬间,终将在暂停、唏嘘之后,继续向前。包容和热情,早已幻化作诗意和浪漫,如同一桌写意的火锅,热气腾腾而又包罗万象,消解着一切,付诸笑谈之间。
偶尔的疲惫,一瞬间的不快,会在这个城市的气场中,找到一个答案。年轻,总是有着无限的可能,这座古老的城市正在滚滚向前,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在这里相聚,终将找到让自己驻足的景致,正如李健在歌曲最后唱的那样,“等到了站下了车,余下的路还有好长……”
一座城市乐观包容性格的养成,靠的是每一个市民乐观包容性格的铸就,而城市的乐观包容,又反过来温暖那些一时失意的人。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的,只要怀揣着梦想,在这个包容的舞台上,会有让你定义的空间。
红星新闻记者 宦小淮 王拓
编辑 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