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金黄的银杏,这座充满设计感的大院里,满是成都人的悠哉

红星新闻

走街串巷

趁着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被两旁满树金黄所包裹着的街道,在有些慵懒却又动静皆宜的空间,我们找到了一种看起来很新,实际上却又像一直贯穿始终的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显而易见,这里就是被称作“成都西村”的地方。


早在2008年,建筑师刘家琨在这里修建了一个只有19平方米的胡慧姗纪念馆——据说是中国最小的纪念馆,几年前又打造出一个巨构,一个长228米、宽170米、进深25.8米、高24米的环状街廓——成都西村大院。

西村鸟瞰 /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摄影:存在建筑

而“西村”的名字由来比较单纯:基地位于成都西边,并有朝一日能发展成一个前卫的文化创意区,像纽约东村那样。

走到贝森北路与贝新巷的路口一眼就能看到一排银杏,在穿过西村建筑缝隙的太阳,安静地打在树叶上,金黄而且明亮。

这儿的一切都安静极了,漫步在西村,宛如走入了中国传统的大户人家的院落一般,但当用更远更广的视角去看待的话,又有点欧洲城市街道的韵味。茶馆里,也不似鹤鸣那般喧哗而嘈杂,各自在各自桌前享受着冬季难得的阳光明媚的午后,暖洋洋的,也懒洋洋的。

茶馆里,一壶热水,两盏盖碗,素毛峰或三花。有看起来不愿在隔壁星巴克谈业务的年轻商人,也有刚好两男两女凑一桌四人斗地主,也有头发花白的老人和坐在婴儿车的小孩儿。

在西村的慈竹园,隐约有成都望江公园的影子,以竹林作为主要景观,还原出了成都的竹林茶馆公共生活空间场景。

入夜之后,还可以在『BAMBOO PUB』喝点小酒。夏季的时候坐在外面,吹吹晚风,心都可以随风摆动。当然啦,冬天就还是在室内呆着,吹吹暖和的空调,尝尝各国品种的啤酒。

在竹园更里面一点,有一间『昌宁号茶铺』,可以坐在室外竹林里喝茶聊天,也可以在内堂感受一番小清新的调调。

水渠也是西村众多曼妙设计中的其中一大亮点元素,从水中倒影可以窥见四四方方的西村大院的一角,顺着这里我们将走进西村的内里,去一看究竟。

对于整个“西村”来说,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建筑整体围合起来的中心活动场地和二楼的廊道了,这个廊道不仅提供了更丰富的漫步路径,也提供了更多欣赏西村建筑空间的视野角度。

不少创客都在这里开创自己的事业,其中自然以餐饮休闲类的居多。从二楼廊道上看过去这家充满日系元素的小店,是一家日式茶店,但又不仅仅是一家茶店。

『四丁目·设计师小镇』,起初以为是一家以做设计为主创业工作室,后来发现,这是一家可以穿着和服拍照,并且极其讲究日式正统茶道的小店,茶一壶一位,并配有一小块茶点。

二楼这边厢的『四季锅』,一直是不少吃货心中“走自己的路,随便别人怎么说”的典型,也因此收获了一大波死忠粉丝。环境讲究设计感,空间层次分明。

菜品为自取模式,整体上来说属于比较养身的火锅,火锅久煮不浑,白锅汤鲜味美,鲜腰片和特色麻辣牛肉都是大片大片的,筷子夹起来满满一口……待吃到八分饱,再点一盒冰酸乳,好喝又解辣。

在二楼廊道,不时有在此漫步甚至跑步的人,也有在这里拍照打卡的,而脚下,则是李伯清的皇贝青训,另一侧的楼上还能看见成都最新成立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兴城”的牌子。

那天下午的球场上,有很多小孩子在进行训练。这边楼道的转角,又能看见正埋头一边看着手机,一边在本子上写写画画的女孩子,可能是临时处理什么工作吧。

穿过竹与茶的庭院,漫步在西村的楼道与露天廊道之间,是一种新奇的建筑空间体验,但情怀上却又似曾相识,就是那种成都人对生活悠哉悠哉的态度,并未改变过。

从楼上返回地面,顺着楼梯下到地下一层,这里就别有洞天了。楼下像就像一个地下商业街一般,吃喝玩乐,生活用品,样样都有。

其中,不乏像『扫雪煮茶』这样品质突出的小店,像出现在日本武侠小说里某个渡口的茶铺,樱花树下与一口热茶。

在这里,就像浪客剑心遇上雪代巴的那一瞬间,仿佛武士身上的杀气都被洗涤感觉了。

如开篇所讲,西村是一个很大的方形公共社区,包括了餐饮、休闲、运动、亲子、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创业空间聚集在这里,从建筑的角度来说,这里看似中国传统大院,但实则更像欧洲的周边街廊。

但这里真正的内核,其实是生活在这座城的人们,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融入到了西村之内。

趁着还有满地的金黄,去西村走走逛逛,喝个茶吃个饭吧。

文 | 大头葱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