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萍姐姐变了!主持了30多年少儿节目,首次转型文化访谈节目

红星新闻

对于不少80后、90后来说,鞠萍姐姐可谓是陪伴了童年的成长,从1984年进入央视担任主持人以来,鞠萍一直以亲切的邻家姐姐形象,在少儿频道伴随着一代代人成长。

1月5日,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播出的《谢谢了,我的家》第二季中,鞠萍姐姐首次转型主持文化访谈类节目。在这档讲述家庭文化传承的访谈节目中,鞠萍姐姐以知性、睿智的形象出现,和嘉宾聊家庭,说家风。

首播当晚,鞠萍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采访。在鞠萍看来,从少儿节目主持人到文化访谈节目,一开始的确有些紧张,还下了特别多功夫“补课”,“我在少儿节目这调门儿是活泼的,但现在得深沉起来。每天向导演要串联词和资料,把我50年没有学到、看到的历史知识和人物硬补了一下”。

改变形象和声音 

做个细心倾听的主持人

《谢谢了,我的家》是一档以展现全球华人家庭文化传承为主的季播节目,围绕每位嘉宾成长经历中与家人相关的故事展开访谈,从中挖掘家风对成长的重要意义。茅盾之孙沈韦宁、华罗庚之女华密、徐悲鸿之孙徐小阳、吴祖光新凤霞之女吴霜、颜子第七十八代孙颜廷淦等嘉宾都将在节目中出现。

作为这档节目的主持人,我们熟悉的鞠萍姐姐一改往日形象,特意把原来俏皮的小卷发拉直,在形象上更接近节目的定位。在与访谈嘉宾们交流过程中,鞠萍姐姐变身为一位温柔亲切的倾听者,语速也慢了不少,变得更加睿智、知性。观众熟悉鞠萍,是从1985年央视六一推出的《七巧板》开始的,鞠萍姐姐自然清新、活泼俏丽的形象陪伴着一代代孩子成长,在长达30多年的少儿节目主持生涯中,鞠萍姐姐的节目一直是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跟小朋友沟通。

从少儿主持人首次转型文化访谈节目,鞠萍透露自己也有些小紧张,最初的压力确实不小。“我学幼师出身,知识储备确实是太欠缺了,我开始是退缩的,是制作人宾芳和总导演王屾为我打气,才使我有勇气接下这个任务。”鞠萍回忆说,她一度很担心在面对名人的后辈会“接不上话”,但导演给她的任务就是聊家常,在细微之处见家风,“我就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细心倾听者,随你笑,随你泪”。为了做好节目,鞠萍还做了不少功课,花了很多时间和导演交流,甚至在语言风格上都有调整,“以前我在少儿节目,调门儿是活泼的,但王导对我要求不能太多小嗓音、小假嗓,得深沉起来”。

鞠萍的家风:不浪费

从茅盾之孙沈韦宁、华罗庚之女华密、徐悲鸿之孙徐小阳、周恩来侄女周秉宜、孙中山孙女孙穗芳等“名门之后”,到中国著名呼吸病专家钟南山、羽西品牌化妆品创始人靳羽西……第二季《谢谢了,我的家》邀请了很多有辨识度的嘉宾。和嘉宾们的交流,凝听他们的家风故事,鞠萍也有很多感动,“我们希望让今天的观众了解,为什么这些人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和他们家里的影响、榜样作用分不开的。”

鞠萍透露,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是父亲,“我父亲是解放军,山东人。山东人的家庭比较省吃俭用,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会浪费任何东西,连我们喝的饮料瓶子,我都是搁在车里拉回家去卖的。”因为父亲的影响,鞠萍从小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她还给记者晒出了自己主持的手稿,“这些纸张都会随身带着、反复利用,从小就有卖破烂的习惯。这是我特别爱干的一件事儿。到今天我都会把一些废纸、空瓶子带回去,卖个10块20块的,心里特别高兴。”

如今,鞠萍也把这种勤俭的家风传递了下去,“说到家风的传承,我觉得它不靠说,全靠你怎么做。你想让孩子孝顺、正直,你就自己做出来,让孩子能够看到。慢慢地,他就习惯了我的父母是什么样的,我以后也怎么怎么样。比方说在勤俭节约这个方面,我儿子袜子破个洞,我就拿线补。”

珍惜每一个主持工作

在手机还没有如此普及的年代里,鞠萍最多曾一天收到104封观众来信,信件累积到现在已经能装满60多个口袋。

聊到自己的主持工作,鞠萍依然热情满满。她直言,工作30多年,还能在少儿频道有自己的节目,还有很多主持工作,是让她现在感到最珍惜的,“我还能在一些重要的位置主持节目,这是最最满足和珍惜的地方“。

她坦言,节目的成功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如果说一档节目是闪闪发光的珍珠项链,主持人只是项链的线,“这次《谢谢了,我的家》是靠我们所有团队努力完成的,从我的发型到我的服装,大家一点儿一点儿的来给你包装、改造、试验。灯光,舞美,走位,一丝不苟。我觉得好节目的形成,团队也得100多号人呢,起早贪黑,我就是一定要时刻准备着,完成他们交给我的所有的工作。”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图片由节目组提供

编辑  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