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峨眉电影制片厂:入选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后怎样保护

红星新闻

沿清江东路往出城方向,近成温立交旁,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峨眉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峨影厂)安静地坐落在那里。

7日,成都市正式公布了第十二批、第十三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峨影厂厂房作为工业建筑入围。

筹建于1958年的峨影厂,如今显得有些安静,但在老员工的回忆里,也曾红火热闹,上世纪80年代更是盛极一时,一年最多曾拍出过13部电影。随着电影拍摄技术和电影产业的发展,这里建设的三座专业摄影棚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峨影厂的电影制作逐渐转向实景拍摄。

如今这三座摄影棚组成的厂房入围成都市第十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厂房现状如何?未来将怎样保护?又有怎样的建设历史?7日下午,记者实地走访了峨影厂厂房,采访到厂房的建设故事。

▲峨影生活区一角

厂房从无到有:

曾是一片农田

员工边种田边创作

7日,正赶上第一个工作日,人们开始忙碌。下午3点左右,峨影厂门口的电影城只有零星几个观影的市民,而峨影厂生活区也有些安静,偶尔有几个散步的老人互相打招呼,走近某栋居民楼,不时可以听到楼里传出的电视节目声。

▲峨影厂录音车间前的菜地

今年83岁的夏正秋目前就住在峨影厂生活区的一栋家属楼里。1958年,峨影厂筹建时,毕业刚一年的夏正秋被聘为美术设计师,据他回忆,当时第一批十几名员工只有一间办公室,平时都住在招待所。刚入职不久,这批员工就被派去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学习,“刚入职时峨影厂别说自己的摄影棚,连办公室都只有一间,电影拍摄主要靠和其他电影厂合作。第一部电影《嘉陵江边》是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第二部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则是和长春电影制片厂合作。”

▲夏正秋与同事在峨影厂办公室及宿舍前合影。(中间为夏正秋)

夏正秋回忆,直到第三部电影《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峨影厂才真正做到独立拍摄。“当时峨影厂只有一个小的置景车间,这部川剧电影就是在那个车间和员工食堂完成的内景拍摄。”夏正秋称,当时峨影厂除了一栋置景车间、一栋员工食堂和三栋宿舍楼外,周围全是农田,峨影厂每个工作组都划分有自己的土地,峨影厂第一部独立拍摄的电影是在员工种田的同时完成的。“当时的办公区在三层宿舍楼的底层,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峨影厂招牌就挂在宿舍楼底层。而农田周围连围墙都没有,我们晚上防盗,白天忙完田里的活才拍摄电影。”

▲夏正秋与同事在洗印车间前合影。(右二为夏正秋)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多年,不少电影都是在简单车间和食堂内拍摄完成的,后来陆续建设了洗印车间和录音车间,直到后来三座摄影棚建成,拍摄条件才慢慢改善。“我20世纪60年代被调到成都市话剧团工作,开始时还有些伤感,后来工作渐渐忙起来,就不太关注峨影厂的建设发展了。上世纪70年代回到峨影厂工作,看到三座摄影棚建成,我也不惊不喜,因为我心里觉得峨影厂就该有这样的发展。”夏正秋已经记不清峨影厂的三座摄影棚具体什么时候建成,不过他记得,上世纪70年代峨影厂恢复故事片生产后,正是在这三座摄影棚里,先后拍摄出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内当家》、《红衣少女》、《焦裕禄》等等优秀影片。

厂房鼎盛期: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热闹红火

每年产出十几部电影

1975年,21岁的王雷退伍,被分配至峨眉电影厂。他初进照明车间工作,随后又进入摄制组、制片管理等,从照明到场记、从文学编辑到副导演、从执行制片到厂长助理、他几乎把电影厂所有工作都做了个遍。直到2000年,47岁的王雷当上了当时峨影厂的副厂长。而与电影的结缘,则早在王雷进峨影厂之前。70年代初,18岁的王雷还是一名普通军人,被部队安排至湖北,参与修建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湖北分厂,“可能当时就种下了热爱电影的根,后来到峨影厂,无论是照明、场记等基础工作,还是编辑、副导演等创作工作,我都乐在其中”。

▲摄影棚一角

王雷回忆,进峨影厂时,厂里刚恢复故事片生产,只有故事片和短片(科教纪录片)两个工作室。刚进厂王雷就遇上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故事片拍摄的高峰期,“当时电影局规定,每个摄影棚每年至少生产两部电影。而峨影厂在20世纪80年代,最多时一年拍摄了13部电影。”王雷回忆到那段历史,声调不自觉得变高了,“当时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热情饱满,每天三班倒,只能在摄影棚吃饭,大家还是会认真拍摄。”

“当年电影几乎成为人民群众唯一的文化消费方式,后来发展速度变慢至逐渐没落,自然有其历史趋势在。现在人们的文化消费变得日趋多元,正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王雷称,作为老的电影从业人员,他也很荣幸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生产出人们喜闻乐见的电影作品,如今退休了,看到电影越发不如从前鼎盛,他反而感觉欣慰。“当年拟将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内迁到成都,与峨影厂合并,峨影厂还专门为他们修建了当时看来极‘豪华’的宿舍。当时人人羡慕的宿舍楼,现在看来也成为老旧建筑了,电影等文艺作品的发展,应该也是这样吧。”临别时,夏正秋感叹道。

▲峨影电影院里的峨影厂雕塑

未来:

三座摄影棚各有规划

老生产区计划修建电影老物件博物馆

峨眉电影制片厂厂房位于青羊区清江东路360号,建于1966年,建筑面积2304平方米,占地面积2304平方米,砖混结构。厂房由三座摄影棚组成,左右两边各小棚两座,建筑面积均为720平方米。目前,西侧小摄影棚已改为全球最大单体激光巨幕厅,东侧小摄影棚计划改为小剧场。

中间一座大的摄影棚,建筑面积864平方米,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专业摄影棚。如今其中内饰及设备仍保持原貌,记者今日在现场看到,这座摄影棚内木质地板几乎完整,少数地板有塌陷,棚内角落里摆放着几张座椅和一部竹梯。虽然棚内如今只拍摄部分广告宣传片,但这些老旧的设备和内饰似乎仍在向观众诉说着这座摄影棚当年的繁华。

 “二十世纪初,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电影行业开始走下坡路。电影技术的革新,创作选项的变化,以及剧本对实景拍摄的要求,倒逼影视资源本身配置整合,由过去小而全的分散逐渐向点位集中。一些大的影视基地如浙江横店应运而生,而传统摄影棚使用率大大降低,峨影厂也不例外。”王雷称,二十世纪初,峨影厂的三座摄影棚就开始只拍一些低成本电影,或接一些广告宣传片,很少拍摄大型影视剧了。

但峨影厂也在不断寻求变化。王雷告诉记者,除了业已建成的峨影1958电影城和集文化娱乐为一体的闲亭外,接下来,乘着此次入围成都市第十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东风,峨影厂将把位于摄影棚背后的老生产区改造成展览厂里老物件儿的博物馆。王雷透露,除了日常的服装道具、设备剧本,展出的物品还包括汽车真枪真炮等,届时或将打造不同场景,让观众能身临其境体验电影老物件的魅力。

王雷还表示,博物馆落成时,厂方若征集展品,他将为博物馆贡献出自己的珍藏——一本名为《印痕》的集子,这是一本刻录了众多峨影厂公章的印册。

在众多电影厂的老物件中,除了老摄影机等设备,王雷唯独对一枚枚公章念念不忘。以前为便于业务联系,厂里每一个摄制组都要刻一个公章,戏拍完了就要将这些公章交到厂办公室进行销毁。随着厂子的发展,公章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开始的“四川电影制片厂筹备处”,到特殊时期的“东方红电影制片厂”,从“峨眉电影制片厂第一第二摄制组”,到后面加刻片名及有效使用期。王雷认为,岁月有痕,这些公章最能标志记录峨影厂的发展,也能反映时代的变化。为保留这些珍贵的记忆,王雷专门跑到送仙桥买了本宣纸做的印册,将这些即将销毁的公章一个个印在上面,后来他还请首任厂长为这本印册题名并作序。

红星新闻记者  庄灵辉  实习记者 彭祥萍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余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