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大口吃火锅,开心涮羊肉的时候,千万注意啦!
有一种病,最爱“盯”上这种“吃货”!它发作起来又快又狠。“痛到想把脚趾砍掉”,有人这样讲道。长期未得到妥善治疗的话,可能会损害肾脏、甚至带来残疾!
到底是什么病如此“凶险”?痛风!
今日特邀痛风科医生陈建春来给大家掰扯掰扯这难缠的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为啥爱“啃”这双脚
痛风虽说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但其多发于肢体远端关节,如暴露于外周环境的手足部及耳部。
陈医生解释道,这主要是因为低温降低了尿酸的溶解度,导致更多尿酸盐结晶形成。痛风石的形成与人体中心体温和肢体远端及外周关节腔温度的梯度差异有特殊的关系。据统计,痛风患者第一次发作,大概有70%的病人会是第一跖趾关节疼痛。在痛风的整个病程中间大约有90%的情况是脚腕、脚踝、足背、脚跟、膝盖、肘、手腕、手指关节等其他部位出现疼痛,受人体温度影响,越是远离躯体的关节越容易发作,越是靠近躯体的关节越少发作。
陈医生表示,痛风不仅仅是喜欢“啃”脚,远离躯体的部位,如双手、耳廓等同样受到亲睐,这也导致很多痛风患者长出痛风石,最后不得不手术治疗。当然,一旦远端关节出现红肿、疼痛等不适感,你也得引起警惕,这可能就是痛风发作的警报了。
“吃吃”的诱惑,饮食与痛风可近可远
痛风最爱找上哪类人?痛风往往来得突然,很多人被找上时都觉得措手不及。
“痛风就喜欢找吃货下手”,陈医生介绍。
事实上人体内的嘌呤主要有两种来源:从食物中摄取,占体内嘌呤总量的20%~30%;体内的自身合成,占体内嘌呤总量的70%左右。体内嘌呤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痛风病情发展的程度。虽然从食物中摄取的嘌呤仅占人体嘌呤总量的20%~30%,却很少能被人体所利用,反倒是绝大部分都会生成为尿酸,而尿酸值高便是痛风的主要指标,因此许多患者需要“忌口”,这是预防痛风关键性的一步,但事实上想要通过控制饮食减轻病症却难上加难,只能是通过饮食和药物的双重防护,降低痛风的复发风险,不至于影响日常生活。
你关心的痛风常见3大问,陈医生帮你解答了!
很多患者对痛风还有不少其他问题,我们专门找到陈医生,为我们一一仔细解答啦!大家记得认真看哦!
问题一:崴脚和痛风症状有区别吗?
1、崴脚的疼痛程度与痛风之痛相差甚远。
2、崴脚后皮肤发紫和发青,而痛风最常红肿。
3、痛风一般是安静的时候突然疼痛,发病。
问题二:看耳听风,如何辨?
通过耳朵初步判断痛风病况。耳廓血液循环比较差,温度比较低,最易被痛风石光顾。痛风石这种钠盐结晶,容易在血液循环不好的地方、温度比较低的地方沉积,耳廓就很容易出现晶体的沉积。陈建春表示,接诊时除了关注痛风患者病史、关节、脏器健康度、其他伴发疾病以外,也会特别留意患者耳朵。而那些像起了个痘痘,白色的,不痛不痒,没有引起患者重视的小白点,可能就是痛风加重的信号。
问题三:仅吃药就能溶解痛风石吗?
痛风石其实也有两种,一种是肉眼可见关节上凸起的“大疙瘩”一种则是用显微镜才能捕捉到的钠盐晶体。如果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长期处于安全状态、患者病况良好、身体抵抗能力较强,那些微小的钠盐结晶就可能会因为药物少量溶解。
但对于在身体表面的痛风石,单一的通过饮食调节或是药物治疗,能被溶解的可能性非常小。尤其出现骨、软骨组织破坏甚至皮肤破溃时,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极少有治愈者。适时的外科手段介入可缓解症状,解除压迫并矫正畸形,及时阻断其病程,改善肢体功能,减轻机体尿酸负荷,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的改善。
如您想要了解更多痛风方面的问题,欢迎收看四川电视台第七频道1月26日晚9点《家庭医生》节目。痛风科医生陈建春为您答疑解惑,同时关注四川名医今日服务中的直播平台,可同步观看《家庭医生》精彩内容。
(文:赵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