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美食品牌提升为抓手 彭州九尺打造“好吃嘴”打卡圣地
色泽红亮,麻辣扑鼻,香气诱人的剔骨肉,加上味厚色白,既有固有的淳厚,又有肉汤的清香的骨头汤。一口清泉酿的老酒。三五成群,呼朋唤友……横起用袖子擦鼻涕的小儿长大了,结婚了有了小儿,来到彭州市九尺镇兴隆街吃婆婆剔骨肉,还是一样的味道。什么都没变,只是掌勺的婆婆变老了。
比剔骨肉晚几年,鲜鹅肠也逐渐成为九尺乃至成都的最爱。这是一根精细的鹅肠,在0度-5度水里进行处理。剪断也是在冰镇泉水里,较厚的部分直接扔掉,留下的全是厚薄均匀,晶莹剔透的鹅肠。将鹅肠夹住放进火锅里,默默地数着,“七上八下”,然后放进碗里,从鹅肠中间一口咬下去……口感肥厚,嘎吱嘎吱,脆脆蹦蹦,瞬间钻进你的五脏六腑。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袁贤会从集体餐厅出来后,与几个人合伙开了一家饭店。之后在自家茶楼开起了饭馆,最初就是剔骨肉、骨头汤。今年60岁袁贤会从没想过改变口味,一晃30多年都过去了。在九尺镇,您随便一问:婆婆剔骨肉在哪儿?几乎被问到的本地人都会告诉您:前面兴隆街街,人打堆的那家就是!“剔骨肉一份!板鸭半个!泡菜、骨头汤敞开整哈!”
每天凌晨四点过起床,五点过开卖。上午只供应凉拌菜,中午供应蒸菜,至今人均10元的消费。“汤里多放点葱花儿噻!”客人大声地叫喊。“自己动手啦,搞不赢了。”就餐的客人经常自己动手,盛饭、打汤。“好多人在做剔骨肉,他们都做不出我们的味道!”袁婆婆自豪地说。彭州剔骨肉遍地开花,但剔骨肉发源于九尺,就是这个天天过年,天天忙碌的婆婆店。
说起每天卖多少肉,袁婆婆自己都不是很清楚。“差不多够吃就行了!”每天下午2点过卖完了,袁婆婆就收摊了。下午工人要回家,甚至打一会儿小麻将。“好吃,不贵。”袁婆婆自我总结。
一到饭点儿,成都的、彭州的、广汉的、彭州九尺就像谁吹了集结号似的,不约而同来到九尺镇。整一份板鸭、点一份剔骨肉、烫一根鲜鹅肠……板鸭、剔骨肉、九尺鹅肠,作为彭州市九尺镇三张美食名片,几十年了过去了。老味道,新做法;新做法,老味道,有着火一样的激情和水一般柔和的九尺人,从来不拒绝和美食的结伴成长,不拒绝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他们在年复一年的炊烟、吆喝中,成为味道的主人。这味道,穿越时空,弥散在九尺人生活中,回荡在九尺田野间,让九尺因岁月和自然的呵护,因美食而扬名川西平原,乃至中国西部……
彭州市九尺镇有关负责人表示,九尺将继续深挖传统美食,以特色美食品牌提升为抓手,打造美食文化名片。由点及面,由小见大,让九尺成为“好吃嘴”打卡圣地。以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推进品牌战略为基础,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部门联动和社会参与的原则,完善品牌推进工作机制,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搭建品牌发展平台,集中力量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百年老店。
红星新闻记者 袁勇 图片由受访者和九尺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