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院士工作站落户成都,他可能给你查房

红星新闻
进入
快新闻
阅读更多内容

经过急切的等待,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内科学教授钟南山终于“驻扎”成都了!

今日(3月5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钟南山院士工作站暨成都市呼吸健康研究所揭牌仪式在医院小礼堂举行,全川首个以钟南山院士命名的工作站正式落户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致力于通过技术帮扶、项目指导、团队共建、远程会诊等多方位立体化的合作把工作做实,将成都市呼吸健康研究所建设成为川内顶尖、西南知名、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呼吸研究所,进而为患者提供综合获益最好的呼吸健康诊疗服务。

▲揭牌仪式

为什么选择成都?

钟南山:空话不多,干了很多实事

仪式上,钟南山与嘉宾们一起按下揭牌按钮。为什么选择这里?钟南山说:“成都很积极,从市领导到部门负责同事再到医院负责人,他们到广州来了两次,空话不多,干了很多实事。”钟南山认为,一个真正的学者,最重要是要有好的工作平台,而成都给的平台不是给个名字,而是实质性的支持。

钟南山的学生、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国平表示,成都的人口量较大,少见病例较多,常见病诊疗水平存在瓶颈,而成都市政府、卫健委、医院高度重视,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这是成都吸引他的地方。

“要想把临床做好,没有后面的支撑是不行的。院士工作站的建立对老百姓最有用的,就是解决原来看不了的、诊断不清楚的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得到有效的解决。”

▲揭牌仪式

▲钟南山院士发言

一场学术盛会  开启业界专家智慧碰撞 

揭幕仪式后,呼吸与过敏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拉开序幕。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终身教授黄啸谷、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的孙宝清教授、301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感染办主任徐国纲副教授、澳门科技大学伍建林教授及深圳大学过敏反应和免疫学研究所的刘志刚教授,分别以环境因素与过敏、过敏原检测在慢性呼吸道疾病中的价值、流感病毒的临床与基础、代谢组学在呼吸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及尘螨过敏性疾病的诊疗和预防为题,进行了精彩的主题学术交流。

之后,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团队展开了院士大查房项目。患者是64岁的龚婆婆,双肺包块病因不明,同时合并重症免疫缺陷、重度溶血性贫血,辗转多家医院治疗却都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此之前,她从未想到国内呼吸治疗领域最顶尖的专家,竟会齐聚一堂为她寻找致病元凶。“在会诊之前我都有些绝望了,不晓得该咋办,现在这么多一流专家给我看病,对治疗有信心了。” 

本次院士大查房由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主会场,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两个分会场,通过床旁查房、病例汇报及连线分会场远程讨论等环节实现三方面对面会诊。对于这次的大查房,期待的不仅仅是患者,还有医护人员。对病人来说,钟南山院士除现场查房外,同时通过三方远程连线的方式,就病例情况,领衔国内几家最好的医院专家进行多学科讨论,共同查找病因并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对医护人员来说,通过学术交流及院士查房项目,可以让参会的成都市呼吸疾病质控中心成员单位代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相关科室负责人、技术骨干、医联体联盟单位代表受益匪浅。与此同时,通过网络全国直播,上百家医院的数几千名医生同步收看,这场对于疑难病例的讨论,成为最为精彩的学术盛宴,通过智慧碰撞获得诸多专业新灵感。

“这样的讨论对谁来说都是挑战,包括我在内,没有人事先知道答案。”钟南山院士表示,大查房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未知的难题,这对于参与的医生来说是思维训练的方式,也是深度合作的一种模式。

▲学术交流

两年筹备推进  建立最强合作基础

“为呼吸疾病患者创造更好的医疗条件,是建立在呼吸疾病高发基础上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徐俊波院长表示。

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国平同样认为,患者的需求就是学科发展最重要的方向指引,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呈攀升趋势,严重危害这人民的健康——《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68/10万,为我国居民第三位慢性病死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抗击慢性呼吸疾病联盟(GARD)的报告,慢性呼吸疾病导致患者死亡占中国死亡总数的17%;2018年最新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总患病人数为9990万,成都市40岁以上城乡居民COPD患病率为9.56%;全国哮喘患者约3000万,发病率约为2.14%,成都市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达3.19%。另据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数据(GLOBOCAN2012)和《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显示,肺癌是全球及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目前我国肺癌患者约50万人,居世界首位。

“未来呼吸系统问题也会是高发病率之一的疾病,将严重威胁市民的健康。”市卫健委主任谢强表示,这类疾病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同时给社会、家庭和患者都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对于它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建立钟南山院士工作站的目的,就在于致力通过强力的合作,加强成都市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技术、科研根基,进而降低呼吸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早至2017年,谢强主任就曾率队到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拜会钟南山团队,并邀请钟院士对成都呼吸疾病防治工作开展指导和支持,为成都呼吸健康研究所的筹建提供指导和帮助。

谢强认为,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连续9年排名全国第一,走在国际和国内的前沿,“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有非常好的基础,与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团队合作,其目的就是要紧跟国际国内前沿,为我市、我省乃至西南地区的呼吸疾病患者创造更好的医疗条件。”

▲钟南山院士发言

四大项目板块  打造立体合作体系

在主管部门的持续推动、市三医院的积极推进和钟南山院士团队的多方支持下,成都市呼吸健康研究所的筹建顺利推进,并于2018年由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发文,成都市呼吸健康研究所落户市三医院成立。

那么,钟南山院士工作站建立于市三医院之后,又将为广大患者带来什么?

一名患者家属告诉记者,钟南山的名字如雷贯耳,“在2003年非典时期我们就知道了他的名字!”他说,作为患者家属,钟南山院士工作站在市三医院的建立,毋庸置疑地将推动呼吸疾病诊治水平的提高,这对普通患者来说是利好消息,“我们将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资源,健康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从这点上讲,觉得生活在成都真的很幸福。”

对钟南山院士工作站的建立,患者及家属看到的是最直接的健康利益,而作为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的一名年轻医生,王俊轶则是站在专业领域发展来看待这一事情。

“仅仅满足于干好临床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很容易就被快速发展的医学知识淘汰。”王俊轶说,作为呼吸临床一线的医生,一直最渴望的就是能够接触呼吸病学研究领域前沿的平台。通过和钟院士的合作,能投身最前沿的科研,学习最先进的理念,不断开阔视野,“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更优秀的医生,保持最旺盛的专业技术活力和生命。”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徐俊波说,其实在钟南山院士工作站建立前,医院的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就已经与钟南山院士及其团队展开项目合作,在过敏反应疾病、慢阻肺、肿瘤等多个方面做了许多工作,“钟院士结合我国呼吸疾病研究进展,从疾病防控、学科建设、信息共享等进行了分析和把脉,特别对建设成都呼吸健康研究所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和明确的工作思路。”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让市三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的诊治水平进步很快,“2018年医院在全省DRGs系统中的CMI值(疾病难度系数)明显提升,很多奔走多家医院的疑难病人在这里得到确诊和治疗,是临床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体现了医疗技术的高质量发展。”

钟南山院士工作站的成立,将成为成都市呼吸健康研究所发展的最强实力保障。按照计划,双方将通过医疗技术帮扶、学术研究指导、人才团队共建及远程会诊示范四大项目板块,形成立体化的深度合作体系。其中,引领市三医院重点打造过敏反应和免疫研究团队将是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参与呼吸疾病领域重大攻关项目和前沿性研究工作,将市三医院科研水平领上更高的层次,为冲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蓄力。

▲钟南山院士查房

一次技术革新  大数据库解读呼吸疾病 “密码”

在本次的大会上,钟南山院士向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授牌,标志医院正式成为“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大数据与生物样本库合作单位”。

“既然开展了合作,我们就想把工作做实,确定了研究方向后,我们会把研究的步骤和措施落地。”钟南山院士表示,我国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人数众多,临床资源丰富,但目前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都是“孤岛”,而且存在标准规范不一、临床数据及生物样本质量控制差、利用率低、呼吸系统疾病影像及肺功能的判读能力参差不齐、临床研究转化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创新性新药与临床“诊、治、防”技术的研发进程。

依托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网络单位体系,可建立国际认可的呼吸系统疾病大数据信息资源中心及数据与样本标准规范体系。进而制定国际认可的呼吸系统疾病公共与专病标准化数据元,并确立相关数据与生物样本采集、管理、交换、共享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资源库将基于医院临床业务诊疗系统,应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大样本临床数据、生物资源及危险因素监测,强化呼吸系统疾病影像及肺功能的质量控制及判读能力,并建立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精准诊治防临床应用示范。

“经验医学很多都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之上的。”钟南山院士表示,通过精准的大数据分析结果,就可以看到成都这些疾病的特殊性,从而找到疾病防治的关键要素,“这就好比是找到了成都呼吸疾病防治的‘密码’。”

红星新闻记者 王拓  摄影报道

编辑 敬玲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