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又呆又萌的大熊猫要复国?还选定了复国运动的基地?!
今天(4月28日),极受欢迎的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以《熊猫:萌啥子哟,我是要雄起!》发布一篇“匿名投稿”。在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之际, 这篇趣味盎然的文章,从大熊猫的繁衍生息、讲到人类对大熊猫种群的拯救,再到大熊猫从萌宠成为国宝的生动故事,不仅引发了熊猫粉们的强烈共鸣,更唤起网友们对“大熊猫复国地”——成都的无限向往。
“对川蜀的兴趣一下就鼓噪撩拨起来了”“繁华入境,成都归心”,网友留言无限憧憬。
瞬间“10万+”的《熊猫:萌啥子哟,我是要雄起!》,让细心的网友想起一年前,同样发布于星球研究所的刷屏爆文《什么是成都?》。“星球研究所”为什么频频选择成都,篇篇都是爆款?
↑《熊猫:萌啥子哟,我是要雄起!》文章截图
/ 写成都 /
从“烟火人间”到“自然与人”
坐地日行千万里,大概就是说的星球研究所的日常。这个被读者称作“公众号里的BBC”的自媒体,平均10天更新一次文章,内容像一本国家地理杂志,只关心地理、历史和宇宙,这次为何会将关注目光聚焦在大熊猫身上?
“今年是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想了解大熊猫背后的价值意义。”“星球研究所”团队的杨叙说,在开选题会时,其实是有两个选择——大熊猫和金丝猴。在经过从动物角度的对比后,团队认为大熊猫在国际交往中的贡献很大,同时又有很强的国民知晓度,而且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在建设中,其本质上来说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探索和探讨,代表了中国对动物,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因此,我们认为大熊猫有更加重要的价值意义。”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图片来源:东方IC
在几乎所有微信公众号都比拼时效的今天,星球研究所却反其道为之,他们不追热点,文章要写到团队所有人都满意才会推送。“从选题策划到最终推送,这篇文章经历了2个多月的创作期。”想起创作的过程,杨叙依旧记忆犹新,“在收集文字和图片资料时,涉及大量关于熊猫的图书、学术文献、专著,最后收集整理的文稿资料文件量达到5个G,这还不包括网络资料和视频资料。”
第一手的《四川熊猫志》几乎被翻烂。在创作过程中,主题被反复打磨,无数次推翻之前的构思。从最开始的“黑白王国”,到中间“熊猫之都”,最后才有了“熊猫国”这个构思。“整个过程,策划和主笔都反复沟通,不断反驳对方,最后才有了大家一致认可的思路。”杨叙告诉记者,为了选择合适的图片,团队从84位摄影师处征得了3057张图片,而最终只用了34张。
↑《四川大熊猫志》 资料图
从一年前的《什么是成都?》到今天的《熊猫:萌啥子哟,我是要雄起!》,一个共同点就是成都这座城市。为什么喜欢写成都?杨叙笑得不亦乐乎,“成都就是一个偌大的选题库,不管从地理位置、城市发展的方向,还是成都人乐观开放的性格,这座城市怎么都写不够”。
实际上,还是有区别,杨叙说,《什么是成都?》写的是“烟火人间”,在留言区里,很多读者都认为成都很好,非常适合人们生活。然而在《熊猫:萌啥子哟,我是要雄起!》中说的是“自然与人”,留言区读者们更多的是在讲述自己和大熊猫、和成都的故事。“这一次写成都,更多是现代的生态城市(的角度)。”
/ 看成都 /
生态城市太适合熊猫“复国”
文章中,距离其栖息地最近的特大城市——成都,被大熊猫选作了“复国运动的基地”。为何选成都?成都与大熊猫悠久的渊源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熊猫在这里能找到最适合的生态环境。
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在成都建立起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距离成都不远的卧龙建立起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以成都基地为例,现已繁育出大熊猫200余只,是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成都也因此成为拥有圈养大熊猫数量最多的城市。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图片来源:东方IC
2018年10月29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四川成都正式揭牌,未来会将全国67个熊猫保护区连成一片,共同组成大熊猫国家公园。与大熊猫伴生的其他物种,包括占中国种子植物33%的10000余种种子植物,占中国脊椎动物17%的1000余种脊椎动物,都将安全地栖息在国家公园内。
在杨叙看来,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成都的生态。“我知道一组数据,作为成都建设公园城市重要抓手的天府绿道,截至去年底已累计建成2607公里,而其规划总长度16930千米,是目前世界上规划最长的绿道系统。”杨叙说,从地理位置上看,成都既有原始生态环境、又有城市等人造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成都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人为努力的结果,成都人对“生活感”的追求、对生态保护的认知和重视,也催生了这座生态城市。也正因于此,在文章最后的一张配图中,熊猫远眺下的成都并不是大家熟知的景点,而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这就如大熊猫在国际上的地位一样,成都的目标并不是活跃在中国的新一线城市,而是要对标国际上的现代耀眼城市。”
↑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大熊猫 /
成都最靓丽的世界名片
大熊猫正是成都面向世界最靓丽的城市名片之一——除了闻名世界的熊猫基地,2013年,世界首个熊猫邮局在成都开张;2014年,IFS“爬墙熊猫”在成都春熙路横空出世;2016年,成都地铁3号线开行熊猫主题列车;2018年7月1日,成都熊猫绿道开通,这段长达102千米的绿道系统被称为“露天大熊猫文化博物馆”;2018年8月16日,四川航空开通熊猫主题航班……
↑熊猫绿道 图片来源:东方IC
根据德勤事务所的研究,“成都熊猫”是各国和地区民众对成都的第一城市印象,比例高达47%。每天清晨,成都熊猫基地大门一打开,就有一大批“比鸟儿醒得更早”的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来观赏他们为之魂牵梦萦的大熊猫。全世界的大熊猫粉丝究竟有多少?据专家们分析,至少有1亿多!
就在本月,四川宣布了文化和旅游新版宣传口号——“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其中“大”指的就是大熊猫。而在吹响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号角中,正在建设“三城三都”的成都提出,将努力把“金熊猫文创奖”“草堂诗歌奖”“华语青年作家奖”打造成高度国际化的品牌奖项。
下个月,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配套活动,一场同样以熊猫为媒的文化活动——“成都熊猫亚洲美食节”将在成都开幕。
古蜀文明、熊猫之都,作为最代表成都本土文化特色的元素,大熊猫已经和成都血水交融,创新发展大熊猫文化,是传承发展巴蜀文明,让天府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成都将来成为世界文化名城的显著标志之一。
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编辑 周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