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去世 他的作品已成为汶川映秀标志性建筑

红星新闻 2019-05-17 15:03

5月17日,四川汶川映秀镇,不时有游客到汶川青少年活动中心参观。这座由两个对角相交的正方体组成的建筑,是汶川映秀镇标志建筑之一,是由美国贝氏(贝聿铭)建筑事务所设计。

汶川请搜啊你按.jpg

↑汶川青少年活动中心

17日一早,汶川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李云春在新闻中看到贝聿铭先生逝世的消息,心中倍感遗憾!“虽然没有见到过贝先生,但是因为这栋建筑,感觉与他距离比较近。”李云春介绍,在贝聿铭先生的作品里,每年10余万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8年来,有接近100万人到过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曾为中心选址争论4小时

“5·12”地震后,位于震中附近的汶川映秀镇,恢复重建规划受关注。

安德鲁、贝聿铭、何镜堂、吴良镛……一大批国际级的建筑设计大师,云集在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映秀小镇,让这块弹丸之地“星光璀璨”。

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师保罗·安德鲁负责设计抗震减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总设计师何镜堂负责设计震中纪念地和映秀中心卫生院;巴黎卢浮宫扩建设计师、被誉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的贝聿铭负责设计映秀镇青少年活动中心。

汶川青少年活动中心位于映秀镇核心区域汶川大地震遗址——漩口中学斜对面。公开资料显示,总建筑面积5497平方米,总投资3210万,中心共有三层,由世界著名的美国贝氏(贝聿铭)建筑事务所进行设计,主体建筑由两个对角相交的正方体组成。

2010年10月15日,汶川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工。“贝聿铭先生没有到过映秀镇,项目主要由他儿子贝建中负责。”时任映秀镇党委书记的廖军回忆,该团队对工程要求特别高,可谓精益求精。

有参与者介绍,最长的一次,为了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位置问题,贝聿铭的儿子贝建中在视频会议上整整争论了4个小时。

在会议过程中,负责映秀镇的总体规划设计的肖达坚持要将这个活动基地整栋建筑放在这块地的边上,而在其前面留下一块空地,作为活动广场。而贝建中则坚持要将建筑放在这块地的中间,争论整整持续了4个小时。

据廖军介绍,该建筑2011年6月建成投用。

↑《汶川青少年活动中心碑记》

著名作家阿来在《汶川青少年活动中心碑记》中写道“在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用特殊团费捐建的汶川青少年活动中心落成,这是青春中国对那场劫难的一个永久纪念,这是青春中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共同经历精神洗礼的永久纪念。”   

百万人在这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映秀镇现在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12地震遗址、汶川青少年活动中心都是爱国主义教育重点活动区域。”汶川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李云春介绍,这所由国际一流建筑设计大师的活动中心每年接待访客10余万人,8年来有接近100万人到过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到汶川青少年活动中心参观的游客

李云春到这个中心工作7年了,对这座建筑已经有了感情。

“它的采光、通风性特别好,外观简洁,布局非常完美,游客对这栋建筑评讲也特别高。”据李云春介绍,汶川青少年活动中心由两个对角相交的正方体组成,寓意灾后恢复重建和未来美好生活。其外观和内部设计秉承贝氏鲜明独特的建筑风格,为映秀镇标志性建筑之一。 中心内部建有“5·12”汶川特大地震青少年抗震救灾展示室、地震体验室、4D电影院、多功能报告厅、图书中心、中小型培训教室等功能区域。  

地震体验室位于活动中心一楼,面积约320平方米,由序厅、科普厅、地震体验台、培训室四部分组成。地震体验室的四个组成部分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地震体验知识链,加上模拟真实地震发生的新颖形式,使青少年在观看和体验的同时,可以进行防灾减灾、应急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提高自身防灾救灾意识和应急自救互救能力。活动中心一楼还设有青少年抗震救灾展示室,通过图片、实物、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集中展示共青团组织、团员青年、少先队员、志愿者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作出的贡献。

↑汶川青少年活动中心外墙

二楼设有4D影院、多功能报告厅、图书中心。三楼的中小型培训教室可以为青少年提供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科教、体育等培训服务。

image.png

“看到贝先生去世的消息,很遗憾!”李云春说,虽然没有见到过贝先生,但是因为这栋建筑,感觉与贝先生的距离比较近,他在朋友圈转发贝聿铭去世的新闻“贝老,走好”。

红星新闻记者 王明平

受访者供图

编辑 陈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