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将带来4000亿元市场机遇 企业该怎么做?

红星新闻 2019-07-29 20:36

从7月1日在上海试点以来,“垃圾分类”的话题就不断登上热搜,成为全民讨论的话题。继上海之后,全国46个重点城市开始试点垃圾分类。

政策的倾移也将给垃圾市场带来巨大的市场。据成都日报报道,6月28日,在2019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未来10年,垃圾分类将新增市场机会4000亿元以上……” 

4000亿元的机遇将给行业带来巨大红利,在这其中,企业该如何抢夺这一市场?

7月28日,红星新闻记者在电子科技大学MBA联合会成集思瀚公益小组举办的垃圾分类公益宣讲活动上,了解了多家垃圾回收企业的“解题思路”。

成都奥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剑超就是瞄准垃圾分类这一市场的创业者。 

资料显示,2005年从中科院软件研究生毕业后,汪剑超进入微软,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不过在2011年,汪剑超离开了微软,放弃了“高大上”的软件工程师工作,来到成都做起了垃圾分类的创业者。 

汪剑超认为,垃圾处理方式为直接填埋或焚烧,这样会造成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如果从源头上进行垃圾分类,将有用的垃圾进行回收利用,不仅能减少垃圾对环境的负担,也能节约资源创造商业利益。 

707606998959652878.jpg

▲2019年7月11日,北京西城区德胜街道新风街1号院,北京首个开展垃圾分类的环保小区。图据ICphoto

在这样的背景下,汪剑超的公司在很多学校、社区建立了收益点。即用其所特制的回收袋分类垃圾,再通过扫描垃圾袋的二维码将回收袋放进“垃圾银行”。 

据他介绍,成都已经有160多所中小学,甚至大学校园开始了垃圾分类的试点。以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举例,据介绍。2017年9月时,川师附小开始进行垃圾分类的试点。在随后的连续3个学期中,川师附小共完成67189.20kg的分类垃圾投放,环保收益达到64659.25元。 

微信图片_20190729200016.png

▲成都奥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剑超

不过,这个行业所有企业都头痛的问题是,回收的垃圾并不值钱,却要面临高额的成本。

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项目管理部经理范涛感叹,目前来说,人力成本是整个过程中最大的成本,所以采用智能回收箱智能回收。在分类的运营环节、最终的处置环节都会采用创新流程进行工作。 

“在我们的整个业务过程中,所有的数据全部通过云平台上传,上传过后主管部门只需要起一个做监督管理,不参与任何过程都可以。”范涛称。

红星新闻记者 俞瑶

编辑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