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成都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成都市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新思想指引新理念导航高质量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东部新城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决议》,为成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形成差异化空间功能布局作出部署。其中,“东进”区域的起步区东部新城将如何建设“五个未来之城”,成为市民关心的重点。
7月20日,成都市委外宣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委副秘书长、市委财经办主任杨俊,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东部新城办主任张瑛,市委政研室主任曾明友,市发改委主任杨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胡斌,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主任王仕彬解读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发布东部新城规划建设理念和成果,并接受记者提问。
以新市民为中心的未来之城
服务供给质量逐步达到全市领先水平
曾明友介绍,东部新城坚持人文尺度,努力建设以新市民为中心的未来之城,“自觉以人本理念和人文尺度重建营城逻辑,把宜居宜业宜商作为筑城的逻辑起点。”曾明友表示,东部新城将高水平推动人力资源协同、高品质推动公共服务供给、高能级建设城市功能设施,走出一条引才聚人、筑城兴业的新路径。
成都
“东部新城将加快构建新城级、产城组团级和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推动东部新城公共服务供给质量逐步达到全市领先水平。”张瑛介绍,东部新城率先建设布局新型未来城市社区,形成社区15分钟生活圈,同时它还更“智慧”,城市的智能感知设施与新城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打造汇聚城市数据和统筹管理运营的“城市大脑”。
以新经济为动能的未来之城
借协同发展聚势借门户枢纽提能
东部新城坚持创新驱动,努力建设以新经济为动能的未来之城。曾明友表示,新城建设坚决摒弃旧的发展路径,着眼在新兴领域和产业链前端提前布局、抢占先机,培育产业发展新生态,营造创新经济新场景,构建现代经济治理体系,培育塑造以新经济、新消费、新功能为主的新驱动力。
东部新城的产业赋能从协同发展和开放发展上借了“东风”,张瑛介绍,东部新城将打造成渝相向发展先行示范,重点发展航空经济、总部经济等产业,加快建设产业功能区,还将织密成渝城市群高快速路网,预留成渝超高速新制式铁路建设通道,共建多枢纽协同的成渝世界级机场群,打造成渝城市群空铁枢纽组织核心。通过构建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和推动龙泉山东西两翼互动融合,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天府国际机场效果图
借天府国际机场,东部新城还将提升门户枢纽能级,以此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物流体系,建设高能级国际消费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建设以高质量为标尺的未来之城
突出公共交通、公共服务、生态文化导向
东部新城坚持转型发展,努力建设以高质量为标尺的未来之城。曾明友表示,新城建设以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对城市治理体系和经济发展形态的探索实践,切实转变城市工作、经济工作组织方式和政策引导激励方式,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新城建设首先要强化营城思路创新。”张瑛说,在营城思路上,新城强化战略规划指引,构建“城市组群+功能片区(新镇)+产业化社区(组团)”的城市架构,统筹制定城市街区风貌、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和建设导则,突出公共交通、公共服务、生态文化导向,推动实现公共利益和城市效益最大化。
在制度上,将根据东部新城实际情况,在推进东部新城相关地方性法规立法、创新经济组织方式、创新政府治理方式等方面,先行推动一批具有前瞻性的制度创新和试点示范项目。在科技上,将围绕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构建覆盖产业全链条和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新服务体系。
建设以生态化为特质的未来之城
彰显山水林田湖资源优势,构建大尺度公园城市形态
“以公园城市理念营城,彰显山水林田湖资源优势,构建大尺度公园城市形态,构建生态价值转化体系,构建市场化运作机制,”曾明友表示,新城建设将充分展示完全有别于西部城区的城市形态之美、色彩之美、人文之美。
东西城市轴线规划图
东部新城的绿色不仅仅体现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上,在人城境业融合发展的城市里,新城着力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城市形态。张瑛介绍,这里依江而建、拥江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沱江发展轴线,还将规划建设大尺度生态廊道,以龙泉山森林绿道、沱江绿道为骨架打造全域绿廊体系,独具一格的是,东部新城创新城市形态、色彩、天际线规划设计管理机制,将城市形态和色彩展示得淋漓尽致。
建设以可持续为目标的未来之城
打造绿色生产低碳生活典范
东部新城建设坚持行稳致远,努力建设以可持续为目标的未来之城。曾明友说,坚守定力、保持静气、充分留白,以精明增长理念推动城市内涵发展,以集约节约理念推动城市低碳发展,以安全韧性理念推动城市永续发展,为城市未来所需留足空间。
为了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张瑛表示,东部新城将打造绿色生产低碳生活典范。通过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带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环保应急等产业发展,构建绿色出行体系,并开展新一代智慧交通、区域集中供暖供冷、绿色建筑等示范应用。
对于不少城市面临的汛期城市内涝的隐患,东部新城在设计上已提前在地下布局综合管廊,建设海绵城市,让新城更加韧性安全。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钟茜妮
编辑 刘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