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户逝者手机号需本人到场,是对运营商服务意识不到位的拷问

红星新闻 2019-07-23 17:41
进入
财富论
阅读更多内容

今年3月,黄有年相依为命的哥哥去世,因家中大小业务包括自己低保都预留着哥哥手机号,他就带着哥哥死亡证明去营业厅办理号码过户,但屡被以“需双方本人到场”为由拒绝。逝者手机号码为何不能过户?客服称通信运营商有权收回逝者号码。还有律师解释称,手机号只有使用权,不能继承或赠与,通讯公司有权收回号码。

1563869972718230.jpg

↑电话卡 示意图 图据ICphoto

恕我对于通信运营商客服和那位律师的说法不能苟同。黄有年之所以要办理哥哥号码过户,是因为这个号码牵涉到了包括低保在内的众多业务,如果一一更改需要黄有年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最便利的方式是黄有年能过户哥哥号码。从字面规定来看,通信运营商当然有权收回号码,但问题在于,于情于理,为客户提供人性化帮助不也是企业服务温度的重要体现?何至于要用一个冷冰冰的所谓"规定”来处理这类特殊事件?

不让黄有年过户过世哥哥的手机号码,更多是当地通信运营商从自身管理角度出发的选择,但是这样的规定却平添黄有年的负担。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前几年屡屡被曝光的“奇葩证明”,让民众去做“证明我是我”的公证,让民众办理逝世父母的银行资金过继事宜时,要民众出具逝世父母与自己血缘关系的公证,哪怕是户口本也不管用……类似现象引发了社会热议,甚至引发法律人士和部分办事部门的质疑。其原因就在于“奇葩证明”背后反映出某些政府部门、银行等企事业单位所存在的官僚作风,没有将民众或者用户便利放在处理流程的首位,而是习惯于用繁文缛节甚至“自制”条款来增添民众或用户的办事成本,这也与中央近年来所提倡的简政放权等公共服务理念背道而驰。

也因此,不少政府部门都在对此加以改进,然而作为市场主体,通信运营商却依然存在类似现象,说明其服务意识距离公众期望仍有不小差距。更重要的是,通信运营商拥有用户数量动辄数亿,而通信又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消费紧密相连,随着移动支付、网购等互联网形态的兴起,一个手机号码往往会关联大量支付类账号等,一旦发生变更,就会产生连锁反应。

随着手机号码的重要性日渐突出,用户在手机号码上的存量和增量资源巨大,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尽可能不轻易改变号码。而国家也针对这一时代需求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比如“携号转网”就是为了让用户无需换号就能获得转网服务,受到了民众的广泛欢迎。

对于通信运营商来说,更要看到市场化的本质不仅在于价格和产品竞争,更是服务质量竞争。坦率说,在这一点上,国内多家通信的服务标准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与通信市场的大发展、大变革不相匹配,这可以从总理多次督促运营商提速降费、加快携号转网改革进程看出。

“人死不能复生” 是对运营商服务意识不到位的拷问,面对痛失哥哥的黄有年,通信运营商能否换位思考,从对方角度出发提供更能帮到用户的服务?在纸面规定与人性化理念之间,能否以更为灵活的方式来满足黄有年的诉求,而不是死抱着所谓规定不放?作为国有巨无霸企业,通信运营商能否以更高的用户关怀层面,来审视自身日常管理,不断加以完善,让“客户第一”从口号变成具化的、让客户时刻能感受的具体举措?希望这些问题,能够以此事件为契机得到通信运营商的重视,这才是移动通信市场发展的基础所在。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毕舸

编辑 杨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