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安静地向我走来,就像身处黑暗的深海,偶然邂逅一只游过来的小鱼。那一瞬间,我的心被他偷走了。”6月底的一个周末,大林二刷《成都偷心》,在剧场二楼触发了演员与观众的一对一互动。
大林被演员带进一个空间,欣赏完演员为他单独表演的剧情后,收到了演员送他的一幅画。在以往的闲暇之夜,大林只能选择去酒吧或大排档坐坐,但现在,他更愿意在这个巨大的浸没式剧场里暴走。
《成都偷心》是域上和美文旅股份公司为成都夜间文化消费开发的一款产品,与传统戏剧不同,这部由孟京辉导演的浸没式戏剧,打破了传统戏剧演员与观众的隔阂:在东湖公园先锋剧场,近整栋楼的空间被分割出168个演出空间,多个小故事在不同时段重叠上演,观众步行其中,可与演员零距离接触互动。
↑《成都偷心》剧场 图片来源:域上和美
6月,《成都偷心》首月公演的10余场演出里,场场满员。这部话剧只在晚间7:30-10:00演出。
“成都的年轻人看这部剧时很可爱,愿意配合演员互动,也会在剧场里追逐某个演员。成都人对这样一部新型戏剧充满好奇,并且可以包容接纳。”成都观众对《成都偷心》的热情,让域上和美集团董事长、域上和美文旅股份董事长邱伟非常意外。邱伟提到,该剧复购率很高,甚至有刷剧10次的观众。
↑《成都偷心》剧场外,观众排起了长龙 图片来源:域上和美
“夜间文化消费的发展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邱伟告诉记者,从后台数据来看,《成都偷心》本地观众与外地观众的比例约为7:3,在这三成的外地观众里,从北上广等城市专程“打飞的”来成都看剧的不在少数,白歌就是其中之一。
白歌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也是孟京辉的粉丝,为了看《成都偷心》,此前特意一个人从北京飞来成都,前后共刷剧五次。“我以后还会来成都看这部剧,还要在成都长住一阵子。”白歌说。
“《成都偷心》不仅仅是一部剧,它还是促进成都夜间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一个能无限延伸的产业。”邱伟表示,不论是本地观众在夜晚走出家门,抑或是外地粉丝订张机票来成都看这部剧,一路上都在消费,都在为成都的夜间经济做贡献。
↑《成都偷心》演出现场 资料图
除了以传统的室内作为消费场景,成都夜间文化消费场景也在往容量更大、更开放的街区延伸。
“护肤品=香香”“没戏=莫搞”“轮子=滚滚儿”……8月10日晚8点,夜幕初上,入口处书着成都方言、地标建筑和美食的展示牌渐次亮起,大川巷也热闹了起来。市民和游客借着暖黄色灯光穿梭其间,不停拍照。
↑大川巷街景
这条仅123米的小巷子,在半年多前还是一条以快递、低端餐饮为主的老旧街道,经改造后,这里已变成一条以原创画廊为核心的艺术街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新旧碰撞融合后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上个世纪80年代的老建筑与2008年兴建起来的建筑对立而视,白天这里是原创画廊艺术街区,夜晚则摇身一变成为艺术夜市。
↑夜里的大川巷 资料图
大川巷共33间商铺,以原创画廊为主,其间点缀着餐饮、酒吧、茶道馆等,沿街售卖的青年原创画作价格大多在200—1000元不等,不少市民游客在画作前驻足观赏,有人将心仪的作品直接抱回了家。
↑大川巷 资料图
“大川巷让艺术变得亲民。”中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强告诉记者,除了售卖原创画作,街区还不定期举办“好物夜市”,售卖原创工艺品、文创手办等,还有坝坝电影、社群交流、以物易物等活动,不仅要吸引市民游客在夜晚前来打卡,还要真正“留住他们”。
尽管才完成改造两个多月,但这短短的123米文创街区已吸引了不少游客市民。“周一到周五,大川巷每天的人流量在1000—1200人左右,周末会在此基础上高出约20%。”袁强表示,夜间才是大川巷的主场,仅晚上八点半至十点这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大川巷的人流量就占据了整天的40%左右。
↑大川巷 资料图
“传统的成都夜生活,酒吧街或主打火锅、麻辣烫的餐饮街是市民的大多数选择,大川巷不管在内在气质还是外在形态上,都符合新的消费阶层的需求,所以形成后,吸引了很多热爱艺术、生活、时尚的消费者。”在邱伟眼中,大川巷不仅让艺术变得亲民,一定程度上还丰富了成都的夜间经济产品,解决了成都老街区业态空心化、低端化的问题。
↑大川巷街景
如果说一条123米的文化街不能让爱耍的成都人在晚上“躁起来”,那么,占地面积超过1800亩的锦城绿道-桂溪生态公园怎么样?
8月10日下午六点半,人潮陆续涌入成都天府绿道桂溪公园东区,此时室外温度达35度,但这丝毫没有减退成都市民和游客的热情,他们为成都豆瓣红国际嘉年华配套活动—狂浪电音节而来。
↑成都豆瓣红国际嘉年华 资料图
10日,为期9天的“成都豆瓣红国际嘉年华”开幕,白天安静休闲的绿道,等到夜幕降临,摇身一变成电音派对,知名电音DJ、持证街头艺人、国内外美食商家、各类手作艺人汇聚于此。音乐响起、集市开张,慕名而来的电音爱好者、男女老少食客们在这里呷一口冰镇饮料,吃一盘小龙虾,听走心演唱。
时尚新潮的绿道夜生活吸引了无数市民游客前往。活动负责人告诉记者,嘉年华上持续两天的狂浪电音节,现场准备的2000支荧光棒不到8点就派发完毕,后续还有更多人赶来。为保证现场安全,他们不得不在入口处限流。在消费层面,两场电音节成交的转化率达到了60%以上。
↑成都豆瓣红国际嘉年华“狂浪电音节”现场 资料图
天府绿道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策划部工作人员钟昕怡告诉记者,成都豆瓣红国际嘉年华在挖掘夜间文化消费新动能上进行了创新尝试,它打破了绿道生活原有的“慢节奏”,让绿道“夜生活”形式更加多元,“以成都豆瓣红这个辨识度极强、话题参与度极高的天府文化元素作为主题,以其文化包容性、延展性价值串联起绿道、音乐、购物、文创、潮流文化等多标签内容,点亮成都‘夜生活’”。
↑成都豆瓣红国际嘉年华“狂浪电音节”现场 资料图
事实上,这不是绿道第一次尝试打造文化消费场景了。今年1月,成都首届绿道生活节在桂溪生态公园举行,街头音乐节、文创/年货/精品市集、极限运动表演、cosplay巡游……最具活力的成都生活方式都被带到绿道上。
↑成都首届绿道生活节 资料图
“绿道本身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城市建设,更是一个城市活力发动机,是对周边市民生活的补充,我们希望将绿道本身从建设化转向功能化。”绿道生活节协办方集火实验室负责人翟迪提起了她对绿道生活的理解。
↑成都首届绿道生活节,市民在逛文创集市 资料图
钟昕怡说,他们希望市民消除绿道只能用来跑步的刻板印象,“绿道是一种文化场景,我们会将一些潮流、新鲜的文化融入进来,创造一种新动能。晚上的绿道不仅是用来散步的,我们还可以举办电音节,打造博物馆,吸引更多赛事等等。”钟昕怡说,他们会尽可能多去创造一些文化消费场景,让绿道文化更丰富,也让绿道夜经济更火热。
“饿了么可以帮你买汉堡,但不能帮你看电影”
邱伟透露,就集团层面来看,约60%以上的文化消费集中在夜间。但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消费,这在他看来,对传统商业的夜间消费场景,尤其是传统街区的商业形式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饿了么可以帮你买一个汉堡,但不可能帮你跑腿一场电影。”在互联网快速消费的冲击下,邱伟认为,一个城市要发展夜间经济,核心在于挖掘开发一些互联网无法取代的、有现场感的产品,“比如以原创画廊为主、植入其他主题业态的大川巷,原创绘画是其主要产品,它要求消费者必须亲自到场,近距离现场感受艺术的冲击力。”
↑大川巷 资料图
在夜间文化产品打造上,邱伟认为对用户的精准把握很重要。在他看来,《成都偷心》之所以能在成都的夜间文化消费方面表现突出,原因在于产品定位的精准性。
“《成都偷心》约80%以上的观众是女性,88%观众年龄在18-34岁,我们把它定义为一部‘年轻文艺女青年’的剧。”邱伟笑着说,《成都偷心》是一部为成都而生的剧,目的在于吸引更多年轻人。此外,在打造这部剧伊始,他们还会考虑该剧是否能为城市的整体文化形象加分,“成都是时尚、包容、开放、文艺的城市,《成都偷心》契合成都的城市气质。”邱伟补充道。
↑《成都偷心》现场照 资料图
“消费形式的变化,让消费者对传统文创产品的创新、场景的体验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邱伟认为,如何让夜间宅在家里的市民走出家门、走向设计的消费场景,并让他们掏腰包消费,是当下企业家和政府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发展夜间经济,成都有太多的文化IP可以去挖掘创新。”邱伟表示,要想发展夜间经济,不仅要做好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形态,还要打造与众不同的、博年轻人眼球的精彩产品出现。“只有政府引导商家重视发展夜间消费,企业积极参与,老百姓共建共享,才能营造成都未来的‘不夜城’。”邱伟说。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彭惊 摄影记者 吕国应
编辑 周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