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警会圆满落幕,成都,这座赛事名城的精彩才刚刚开始。
今天上午,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暨“三大赛事”动员大会召开,这也意味着,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进入冲刺阶段!
新时期下,如何以赛事力促城市发展,激发更多市场活力、促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从整体上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为市民提供更为活跃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成都为什么要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成都又凭什么?
这是谋赛之问,更是谋城之问。
-1-
赛事水平 更高
世界三大赛开启序幕 未来可期
近三年来,成都共举办国际体育赛事56项,中国高级别体育赛事160多项。刚刚圆满结束的世界警察与消防员运动会,让成都举办综合赛事的能力,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同时也拉开了未来几年成都“世界三大赛”的序幕: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22年乒乓球团体世锦赛、2025年世界运动会。
↑世警会开幕式现场
精彩的体育赛事,极大地丰富了成都市民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未来几年,成都将稳步推进现有重大赛事提档升级,如:推进成都马拉松正式迈进世界马拉松大满贯系列赛事,推动ATP250成都网球公开赛升级为ATP500或更高级别赛事;积极申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等级赛事,如:积极推进2023年足球亚洲杯、2024年羽毛球汤尤杯的申办工作;在继续高水准举办铁人三项世界杯赛、国际篮联三对三世界巡回大师赛、世界体育舞蹈节、亚洲羽毛球精英巡回赛等国际体育组织充分肯定的赛事的同时,精心培育自主品牌的本土赛事,如:“一带一路”成都国际乒乓球公开赛等,力争在2019-2021年举办国际体育赛事不低于80场,吸引10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选手参赛。
-2-
城市影响 更大
以体为媒 以赛兴业 助大城崛起
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以体育为媒架起国际交流合作的桥梁,在扩大城市国际影响、展示城市良好形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GaWC世界城市评价体系中,承办国际重大体育赛事是全球城市的重要评价标准,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让巴塞罗那由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海滨城市一举誉满全球;2000年悉尼奥运会,令悉尼周边的自然景观闻名世界,连续获评“世界最佳旅游城市”。
在国内,青岛奥帆赛期间曾吸引了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名运动员参加,183家中外注册媒体记者进行了报道,10多个国家首脑莅临这座海滨城市,极大地提升了青岛的世界知名度。
↑2018年10月27日,成都国际马拉松鸣枪开跑。
而通过世界警察与消防员运动会、成都马拉松等高水平赛事,同样提升了成都的城市影响力,并拉动旅游、美食、会展等方面的快速增长。刚刚结束的世界警察与消防员运动会,一举创下成都历史上规模最大、国际化水平最高、单次入境外宾人数最多的记录,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综合效益,世警会期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1304.6万人次,同比增长37.3%;实现旅游总收入234.8亿元,同比增长82.9%。境内外媒体报道超过3000篇,“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微博话题阅读量达4.5亿人次。
当前,成都已跃升至全球城市Beta+级、排名第71位,在今年四月底,体育市场情报服务商Sportcal发布了新一期全球赛事影响力城市榜单,成都从去年第89名到今年第28名,也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一座中国中西部城市,Sportcal表示,成都的这种提升,得益于成为一个“国际赛场”。而据《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8)》显示,中国入列的世界城市从2000年6个增长到2016年的33个,实现近5倍的增长,总量上仅次于美国。值得关注的是,成都直接从2012年的准世界城市等级,跃升进入世界城市第二梯队行列。
-3-
体育产业 更强
流量经济 体育活力融入城市发展血脉
赛事经济作为一种流量经济,将体育的活力深度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体育产业是一项创造有效供给的朝阳产业,也是一项生产健康快乐的幸福产业,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的经济拉动达到790亿元,辐射零售业、餐饮业、娱乐业、酒店业等,而且建立了良好的投资、生活和工作环境,促进了上海的产业转型。2011年深圳举办大运会期间曾测算,全市体育产业每产出1元,将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产出增加6.02元。
↑成都 资料图 红星新闻记者张士博摄
成都同样也在通过体育赛事搭台,积极营销城市,瞄准“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正积极推进体育设施、赛事活动融入景点景区,搭建文化展演、旅游咨询、赛事活动等融合共享的信息资源平台,实现文体旅商资源聚合。
目前,成都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等为主要带动力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日渐成熟,产业规模达632.2亿元,呈现蓬勃发展态势。2019年,成都体育产业总规模有望迈上700亿元新台阶。而在未来,成都市将继续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品牌,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赛事运营体系和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到2021年,打造市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20个,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
-4-
城市布局 更佳
山水城共融 塑造全新城市未来
“办赛事就是办城市”,提升城市服务能力是成功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基础支撑。坚持把“谋赛”与“谋城”相结合,统筹做好赛事筹备和城市建设工作,带动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和形态形象提升,提高赛事承办能力和城市服务能级。
2010年亚运会带动了广州新城的迅速崛起,由天河新城市中心、广州新城中心与奥体新城、大学城、白云新城、花地新城组成的“两心四城”成形,广州城市布局实现了升级。
↑东安湖体育公园效果图
而成都,也将通过未来一系列的重大国际赛事,实现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转变。其中,东安新城已被定位为城市核心功能承载地、公园城市理念引领区、国际交往新窗口、高品质人文活力区和世界赛事名城新引擎。其中,打造文、商、娱、体相互融合的东安湖体育公园片区将成为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重要载体。
此外,按照“山水城共融”理念建设的天府奥体城、富含体育健身旅游元素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总长16930公里的天府绿道体系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快实施,建成后将为成都打造世界赛事名城构建核心支撑。
-5-
体育场馆 更多
运动之美从紧张赛场转向热络生活
改革开放40年来,成都市的体育场馆不断提档升级。随着成都打造“世界赛事名城”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高规格体育场馆正在拔地而起,到2020年将建成大型体育场馆28座(北京、伦敦、东京现有大型体育场馆分别达37座、32座、37座)
↑凤凰山体育公园 效果图 陶轲 摄
高标准规划建设天府奥体城、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等重大赛事场馆集群,合理布局完善中小型专业体育项目赛事场馆,推进区(市)县“一场一馆一池两中心”全覆盖,形成具备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国际顶级单项赛事承办能力的体育场馆设施体系。要围绕天府绿道建设、社区发展治理,推进大众体育运动设施建设,攻坚建设社区级综合运动场和健身馆,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构建“15分钟健身圈”,为广大市民就近提供健身运动设施。目前,成都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65平方米,而到2021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达到1.9平方米。
-6-
交通配套 更畅
以赛促城 城赛共谋发展
为保障大型赛事举办,成都市正在高质量建设三大赛事交通路网系统,加快推进东西城市轴线、成自宜高铁、天府国际机场高速、成资快速路和轨道交通18号线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构建连接天府国际机场的综合交通体系、跨越龙泉山的东西通道体系和串联沱江发展轴的内部互联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向西向南开放门户,不断提升通达世界、链接全球的枢纽功能。
↑建设中的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 红星新闻 资料图
目前,成都天府国际机场T1航站楼已经封顶,地铁18号线已经全线洞通,将与天府国际机场同期开通运营,届时从成都火车南站到机场最快仅需约40分钟,13号线也将东西向穿过成都市区至天府国际机场。
-7-
群众参与 更广
摆脱静闲生活 深度体验悦动时尚
成都是人尽皆知的天府之国、休闲之都,有的市民既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仅有18.3%的市民能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慢性病日益突出。
承办国际赛事,能够促进成都市民生活习惯的改变,是养成健康生活的迫切需要。去年,成都市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接纳健身群众488.74万人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共3190名。全年组织全民健身活动3178项次,体质监测样本近7万个,全市总体体质达标率提升至90.8%,连续四年增长。在预计今年各级各类天府绿道健身系列活动不低于350场次,参与人数不低于260万人次。
↑天府绿道 红星新闻资料图
未来,成都体育人口将持续增加,有望在2021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00万人以上。此外,成都市将争取到2021年,65%的中小学成功创建体育特色项目学校,中小学生掌握一至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公共体育场馆利用率达到90%,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率70%以上。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构建全市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与服务体系,力争到2021年,年度国民体质监测样本量测试量达到12万人以上,实现全市市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达93%以上。
-8-
职业体育 更精
支持职业体育发展 让顶尖“成都队”走向世界
职业体育发展水平是衡量一座城市体育发展水平和国际体育影响力的重要指标。高水平的职业俱乐部,是一座城市的标志,同样也是凝聚人心,展示城市良好形象的最佳途径之一。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离不开职业体育的蓬勃发展。
↑成都兴城足球俱乐部 资料图 图据@成都兴城足球俱乐部
作为中国开启职业体育“大门”见证者的成都,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谷之后,近年来正逐渐崛起,在最引人注目的足球运动上,成都兴城足球俱乐部目前在中乙南区排名第一,有望在今年实现冲甲目标。此外,成都着力培养高水平职业棋手,巩固成都围棋、象棋、国际象棋、桥牌等优势项目,提高棋类项目职业化发展水平。支持篮球、排球、乒乓球、电子竞技等职业俱乐部发展。支持社会资本创办职业运动队,引进一批世界一流、全国领先的高水平职业俱乐部,培育一批本土“百年俱乐部”,加快形成城市品牌,重塑成都“金牌球市”形象,振兴职业体育雄风。
目前,成都职业体育俱乐部在高级别联赛中参赛的队伍不少于5支。而在未来,这一数字将更继续扩大化。
红星新闻记者 何鹏楠 王浩儒 田宇
编辑 杨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