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9时30分,成都宽窄巷子东广场,已有游客在排队等候,此时距离时光博物馆开馆还有半小时;直到中午时分,馆外依然排着长龙。秋日的霏霏细雨挡不住大家寻找记忆、感恩新时代的热情。
红星新闻记者碰到了两位老人,都是资格的“老成都”。他们带来了自己珍藏的旧照片、旧报纸,引来游客们的围观、拍照。而他们也不厌其烦地向大家解释这些资料的传承意义,希望大家能从过去受到启发,更好地奋斗在新时代。
↑“时光博物馆”,以时光大篷车的形式落地成都宽窄巷子东广场,吸引市民和游客参观。
民俗专家刘孝昌:
家越来越大 从12平方米到100平方米
成都新南门一带,原来有3个池塘,池中有莲,分别称之为上莲池、中莲池、下莲池。历经时代变迁,河道辟为街道,成都民俗专家刘孝昌就出生成长在中莲池街。
他拿出中莲池街的两张老照片,分别由他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
他介绍说,那时中莲池街的街坊还住着老旧的瓦房,城里人骑上了自行车,自行车、三轮车成为交通运输工具。照片近处有一堆蜂窝煤,说明这旁边住着一户条件较好的人家,当时一般家庭烧的是柴和“二炭”。
这张照片是刘孝昌用德国徕卡相机拍摄的,也是他的第一部相机,一位同学挚友相赠。在他工作以后,自己购买了国产相机,长期使用海鸥牌,拍下了另一张照片。
↑刘孝昌
从画面上看到,上世纪90年代,人们明显更时髦,穿着牛仔裤,骑着赛车。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的商业意识也越来越强,破墙开店,街道两边都是商户。刘孝昌还记得,当时门市月租金为一两百元,而他作为一名区政府工作人员,工资为70元左右。
↑成都老照片
在时光博物馆奇妙时空屋,他看到一张老式木床感慨万千,“1971年,我结婚的时候就是这种床,在邛崃花了16元买的‘白木头’,自己回家拼接,再刷上漆”。他的老伴带了几斤喜糖去单位,就宣告结婚了。“没有婚礼、没有仪式,我感谢我的老伴与我相濡以沫这些年,平平淡淡才是真”,他说。
居住条件的改善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刘孝昌分了一套40平方米的房子,终于有了一个小家。“我从来没想过现在能住上100平方米的大房子”,他搜集了许多书籍,现在有3间书房来放置。
↑成都老照片
报纸收藏人士刘家荣:
龙泉驿的每一份荣光 都有报纸见证
刘家荣收藏了数千份旧报纸,在龙泉驿区当地小有名气。可想不到的是,他其实出生于农民家庭,后来当了煤矿工人,文化程度并不高。
在病退以后,他有了时间和精力,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报纸,恶补文化知识。在这过程中,他感到文化需要传承,这些报纸都是历史的见证,便开始了收藏之旅。
↑刘家荣携带4份报纸讲述龙泉生活的变迁
在时光博物馆的旧报刊栏前,他和儿子展示了自己精心挑选来的4份报纸,并为大家讲述一段段荣耀时刻。
第一份报纸是出版于1949年12月31日的《工人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我军解放成都》,来自于“新华社西南前线三十日电”。当时报纸使用的还是繁体字,标题从右读到左,文字也不是横排,而是竖排。
第二份报纸是出版于1987年3月10日的《四川日报》,头版的一个豆腐块消息预告了第二天首届龙泉桃花会(桃花节前身)要开幕。“桃花会让龙泉的桃子出了名”,刘家荣说,桃子销量增加,农民增加了收入,后来才有了农家乐,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
第三份报纸是2000年3月2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消息报道了《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挂牌》,时值西部大开发伊始。
当时报道称,成都经开区自1990年兴办以来,累计投产项目170个,实现产值112.3亿元,利税4亿元,创汇6700万美元……如今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年,成都正加快东进步伐,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政区合一,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2.8亿元。
第四份报纸则报道了2015年“龙泉造”汽车从成都出发,通过蓉欧快铁运往欧洲,巡游埃菲尔铁塔。“汽车、桃子都是我们的骄傲!”刘家荣说。
红星新闻记者 严丹 摄影记者 王红强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