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农村和国企改革的发源地之一 ,四川骨子里从不缺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17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在成都举行,省委改革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围绕“用好改革关键一招 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解读四川全面深化改革各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据透露,截至目前,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确定的256项改革任务,已完成226项,部分完成30项,合计完成率93.1%。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之后,陆续新增改革任务321项,已完成113项,部分完成138项,合计完成率63.7%;省级层面累计出台专项改革方案749个,推出了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创新举措,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办事“最多跑一趟”!
四川省级事项办理占比超九成
立足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着眼体制机制创新,聚力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四川推出一批打基础、谋长远的改革举措。
围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省委改革办副主任宋光辉介绍,四川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全省行政许可事项精简至68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面取消。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推动“一网通办”,截至目前,省级“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96.87%,行政审批平均提速50%。全面推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实施“多证合一”“先照后证”等改革。同时,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降低经营成本、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20条政策措施。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565.6万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97.3%。
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方面,四川出台电改实施方案,启动建设一批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电力市场化交易取得积极进展。
对土地实行分类管理和差异化供给,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市域内流转和贫困县节余指标在省内流转。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全面实施,全面推开营改增,据初步统计,预计2019年全省新增减税降费额769亿元。
自2014年3月全面实施商事制度改革以来,给企业到底带来了怎样的便利?答案从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王箭通报的一组数据可以窥见:
王箭透露,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压减企业开办环节至3个,将企业开办时间进一步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对第一批106项涉企审批事项实施“证照分离”改革的基础上,今年在自贸试验区实现“证照分离”改革事项全覆盖,待条件成熟后,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全覆盖。此外,还将建立四川省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联席会议制度,推进跨部门联合抽查。
经济数据排名靠前
做中西部城市佼佼者
从2007年省委九届四次全会首次提出要着力打造西部金融中心,目前建设状况如何?
“经过多年的努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史绍伟介绍,从金融总量上来看,截至今年6月末,四川全省金融业总资产约10.5万亿元,2018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371亿元,这两项指标均位居中西部第一,分别是2012年末的1.8倍、2.58倍。
四川成都
从金融机构数量看,全省共有金融机构超过2000家,是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的省份。从融资规模看,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存款余额突破8万亿元,贷款余额接近6万亿元,存贷款余额均居全国第七、中西部第一,分别是2012年的2倍、2.3倍。从资本市场看,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125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1.67万亿,居全国第八、中西部第一,较2012年新增35家。
从金融品牌打造来看,以天府金融论坛为载体,四川着力打造天府金融品牌,作为展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成效的重要舞台。如今论坛已经成为汇聚国内外精英、探讨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窗口。天府金融论坛已分别于2017年、2018年连续举办两届,今年11月下旬,第三届天府金融论坛同样将在成都举办。
史绍伟介绍,2018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成都位列全球第79位,是中西部唯一入选城市;在最近发布的第十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中,成都位居全国第六位。
超52%省属企业实现“混改”
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10万亿
“四川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显著,连续三年在全国国企改革座谈会上交流经验。”省国资委副主任宣迅透露,截至今年6月,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10万亿元,达10.2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9249亿元、利润51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4%、19.1%和44.7%。全省国有经济总量、企业上交税费、新增就业人数分别占全省30%、40%、50%左右,有力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
连续三年在全国平台交流经验,四川国资国企改革有哪些新尝试?在宣迅看来,首先是坚定市场化方向,在改革攻坚中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产权结构多元化,四川在川航集团和8户省属二级企业开展混改试点,目前全省地方国企混改面超过40%、其中省属企业超过52%。抓上市培育,目前,四川省地方国企上市公司达37家、市值近万亿元。今年,四川省还在中西部地区首个发行规模达60亿元的四川国企改革ETF基金。
其次,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创新转型中驱动高质量发展。连续3年开展“项目年”活动,完成重大项目投资2000多亿元。截至6月底,省属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4.1%,比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出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实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国企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聚集,打造产业龙头企业。制定促进省属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省属国企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4个、省级创新平台33个,累计获得科技奖励192项。
此外,突出法治化监管,在放管结合中促进高质量发展。实施国资委职能转变方案,取消、下放、授权监管事项35项。扎实推进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改组组建7户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强产权、投资、财务等监管,实施省属企业主营业务和培育业务“3+2”动态管理,严格落实投资和境外投资监管办法、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等规章制度。
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
带动社会投资近30亿
四川是科技大省,对科技领域改革的探索也从未停止。从1984年拉开四川科技体制改革序幕后,先后开展了改革科技拨款制度、搞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促进产学研结合、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等一系列改革,实现了科技工作重点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聚焦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开展以激发潜力、释放动力、提升能力为核心的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为针对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四川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从2013年开始,四川持续开展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激励专项改革。”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品华介绍到。
目前,改革试点单位已由20家单位扩大至45家单位,试点内容也从原来的3项扩大至6项。西南交大、四川大学等试点单位累计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400余项,作价入股创办企业近60余家,带动企业投资近30亿元。
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编辑 刘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