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不规划任何灾后修复重建项目

红星新闻 2019-10-31 19:42

10月30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新闻通报会,通报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开展情况并答记者问。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5个,其中成都上榜三个,分别为温江区、蒲江县、金堂县,此外还有眉山洪雅县,巴中南江县;建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个,分别位于阿坝州九寨沟县和巴中市恩阳区。

据了解,全国命名了两批共9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29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四川命名数量和创建成效位居全国中西部前列。今年又向生态环境部推荐5个地方申报创建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两山”基地。

1572519005465027.jpg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实施生态文明审查制度

九寨沟县生态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但在“8·8”九寨沟地震及后来的特大洪灾,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也暴露出了九寨沟县生态脆弱,生态修复困难等问题。

作为全国首批“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在通报会现场,有记者就九寨沟县灾后重建生态修复保护方面的做法和生态资源利用问题,向九寨沟县县长陶钢提问。

陶钢介绍到,自灾后重建启动以来,九寨沟县坚持将“尊重自然,生态优先”作为首要原则,生态修复保护作为首个专项,着力推进科学、绿色、人文、阳光重建,把绿色因子融入灾后重建全过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均不规划任何灾后修复重建项目。同时实施生态文明审查制度,组建生态文明审查专家库,实现建设项目生态文明审查98个,坚持生态审查不过关,一律不准开工。

目前已实施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和地灾治理项目38个,治理384处地灾,开展土地沙化、矿山生态恢复11.75万亩,水土流失治理13.04平方公里,完成集中式水源地保护项目建设14处;实施受损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生境植被修复2.39万亩,生境培育4.45万亩。科学有序推进世界自然遗产抢救修复、恢复保护和发展提升,最大程度保持原真性和完整性,生态环境整体质量基本达到震前水平。

总结“两山”转化模式

探索“生态旅游+”产业融合

WeChat Image_20190723162556.png

众所周知,九寨沟县生态资源丰富,“九寨沟”“大熊猫”“金丝猴”三张生态旅游名片享誉全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高质量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提升,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陶钢告诉记者,近年来,九寨沟县依托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积极探索“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让广大群众分享发展红利。以“生态旅游+产业”“生态旅游+文体”“生态旅游+扶贫”融合发展为重点,推动生态农业、“飞地经济”、数字经济和文创产品研发,打造运营深度游产品,发展提升乡村旅游。

据了解,2018年,九寨沟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66元,同比增长9.7%,统筹生态扶贫资金3264.8万元,聘用生态管护员1397名,投入资金1089.8万元,带动人均增收6600元。

红星新闻记者 邓文博 李彦琴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