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住大股东随意减持之风 促进资本市场良性发展

红星新闻 2019-10-25 21:45
进入
财富论
阅读更多内容

资本减持一直是市场颇具争议的热点问题,10月23日,有媒体报道证监会有意对减持规则进行修订,已形成相关方案。监管层正在对现有减持新规影响进行重估和研究,或将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市场最新变化情况,以更加市场化的形式对减持活动进行规范。

740820118503292942.jpg

图据ICphoto

事实上,这并非证监会第一次修改减持规定,证监会在2015年7月、2016年1月、2017年5月相继发布了有关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的规定。而2017年证监会发布减持新规被称为史上最严,限制了减持比例和减持时间,通过拉长时间的方式来减缓重要股东减持对市场的冲击。

但是,过去对减持行为的限制,主要是为了遏制当时“清仓减持”、“精准减持”等现象,为了保证彼时资金、IPO常态化等需求,可谓是应对当时减持问题的权宜之计,但是市场环境日新月异,旧的问题依旧存在,新的问题也逐渐暴露。

虽然最严减持新规出台以来“清仓式减持”、“过桥式减持”、“精准减持”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违规减持一直屡禁不止,违规减持理由层出不穷,违法减持主体也逐渐扩大,从小股东向大股东、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内部人”蔓延,市场对于大小非减持依旧十分敏感。

事实上,正常的股东减持现象是中性的市场化行为,并不会给市场价格带来较大影响。但是大股东减持一直被投资者看作利空,投资者认为此举是公司走下坡路的前兆,一旦出现大规模集中减持,则会对整个股市产生不小的冲击和影响,也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证监会有意对减持规则进行修订,应该是一个重大利好,关键是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限制,防止不公平减持,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未来减持规则的修订,要从两个方向着力。

第一个是要加大惩罚力度。证券法对市场违规处罚一直以来是偏轻的,违规减持不需要付出太大的经济代价,一般情况下只是通过关注函、警示函予以警告。即使是对于重大违规减持行为,根据《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处罚最高罚款也就是60万元,与其违规减持所获利益相比,以及给市场和投资者带来的恶劣影响相比,简直是不值一提。

因此,整治违法减持要获得实效,还要建立在严格执法、加强监管让违法行为无利可图或者得不偿失的基础上。因此必须要细化处罚规则,加大经济处罚,通过实打实的经济利益损失让违规者切实敬畏市场,敬畏法律。当然,具体违法减持监管尺度也要量体裁衣,根据违法减持者行为后果恶劣程度制定处罚标准。 

第二个是要优化减持细则,对于规范大股东减持和高管减持这种行为,不应该是简单的收紧或者放松,还是需要明确细节为好。虽然2017年减持规则被称为史上最严,但是也带来了很多其他问题。股东减持的需求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就会转借其他方式如股权质押融资,可能出现高比例质押、过度质押、绕道减持等现象,融资者的债务水平和金融机构的风险也相应的增大了。

对于那些有实力的企业,因为减持受限而要无端背负质押利息,则有些得不偿失。因此在考虑修改减持相应规则的时候,需通过相应细则的明确和优化,提供合理合法的减持方法是改革的重点,例如明确减持的一些程序、提高减持的透明度等。通过细则优化为股东提供减持自由。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仅修改减持规定是难以解决根本问题的。违规减持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因为存在股价高估,因此除了重视减持规则的制定,还需不断优化退市制度,让那些连续亏损该退出的企业及时退出,创造一个优胜劣汰健康的股票市场,这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促进资本市场良性发展。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盘和林

编辑 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