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0日,由西华师范大学校友总会、科研处主办,该校文学院中国现代诗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校友讲坛系列活动——王刊长篇小说《择校记》研讨会”,在华凤校区文学院会议室举行。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与会人员有《择校记》作者、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王刊及成都、南充等地部分作家,还有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希凡、潘先伟、张霞,副教授傅华、任军、甘秋霞、龙彦竹、田松林、副院长罗文军等老师,以及西华师范大学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会议由傅华主任主持。
青年作家王刊的长篇小说《择校记》于2019年6月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
《择校记》写的是小升初择校期间,一民办学校面临资金链断裂准备迁校,教学运转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家长、学生、老师等做出的一系列选择。男教师周文与女教师李琦在心灵挣扎的过程中,他们的爱情也一波三折,让读者看后在怜惜之余倍感心情沉重。本书以真实的体验为时代立言,促人反思资本和功利主义对教育的影响,人物形象丰满,语言幽默风趣,充满地域性人文特色,叙事从容讲究,故事悬念重重。
择校记
王刊结合《择校记》展现了一位当代作家艰辛的创作历程,并将自己的创作称之为“缓解焦虑的写作”。在王刊看来,写作是一项与自身体验和经历密切相关的活动,想要写好一部作品,就需要将自己的人生投入到作品之中。所以,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作品成熟的过程,也是自我完善的过程。自己之所以写教育,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在40年来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自己要做时代的感应器,记录下时代的变迁。
在研讨中,任军副教授、潘先伟教授、罗文军教授、张霞教授与何希凡教授,从《择校记》的主题、内容、语言、叙事等多个角度,先后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他们的发言,既有围绕小说而展开的作品细读,也有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宏观新论。
任军副教授认为《择校记》作为一本“良心之作”,不仅展现在作家关注现实、直面现实的写作态度之中,还表现在小说的隐喻书写之中,小说中的“地震”既是一场物理的地震,也是一场心灵的地震。
而潘先伟教授则从小说的题材出发,认为《择校记》既是一部叙事文学,又是一部关于人生存的文学,小说展现的是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以冷静的笔调书写一个个“小写的人”。
罗文军教授由文及人,从小说的不同维度解读出多个“王刊形象”;同时他还提醒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作家是如何与当下的现实对话。通过对“现实主义”的简短梳理,罗教授谈到“现实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意识形态,作家无论如何都会在其作品中展现出“现实主义”的棱角。
张霞教授则从平常中读出了不平常,她从小说的结构、主题和风格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共同指向了作家创作的混沌状态与开放思维,深入探讨了小说与作家精神气质上的同构性。
何希凡教授总结发言,赞扬了王刊的《择校记》对教育的关怀,这种关怀不仅仅是作家对教育的关注,还是文学对教育的再现。他谈到,小说虽然近乎于零度叙述,但是它能够唤起读者内心已经淡忘的情感,这是小说的成功之处。然而遗憾的是,这种情感上的回响与共鸣,在读者的心灵之中引发的“地震”似乎还不够,还有待加强。
研讨会后,王刊为大学生举办了《做时代忠实的记录者》的报告。他汇报了自己的文学成长之路,勉励95后们热爱文学,投身于文学。他说:“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是一个文学创作环境最好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拿起笔,为自己,为时代写作。”
王刊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在一所中学任教9年,后辞职办了一所培训学校。2014年开始,在《青年作家》《青年文学》《山花》《清明》等发表长中短篇小说70余万字。系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6届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成都文学院、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有作品被《小说月报》转载。出版有小说集《生死之河》《阿加、阿加》等。
红星新闻记者 陈谋
编辑 包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