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评论 | 有一种孝,叫“成都孝”

红星新闻 2019-10-25 14:24

孝乃人间万古情。

连日来,从讲述“孝心妹”代丽飞的故事到举办2019年十大“最美‘成都孝’”评选活动。一个个感人的孝心事迹,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呈现在成都市民面前,让闻者赞叹,观者动容。

近日,2019年十大“最美‘成都孝’”评选结果出炉,于万千人中选出的他们,刚好“扰乱”了每一个成都人的心。

十位 “成都孝”获得者,以及那些日常生活中让我们敬佩、落泪的孝心人,用动人的故事、细腻的情节展示着“孝”的精神和要义。他们为“孝”贴上了“成都”标签,形成了独具成都特色的“孝”文化,丰富了天府文化的内涵。

我们在于琪巍、应李洋等人身上看到孝的“传承与坚守”。15岁的于琪巍以一己之力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照顾小脑萎缩的妈妈。没有父亲的应李洋,母亲精神异常,外公眼盲,曾祖母衰老,他始终照顾亲人,没有怨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坚韧的毅力,强化着“孝”的要义。

我们在石林、杨畔等人身上看到了孝的“创新与创造”。12岁的石林、14岁的杨畔,想父母之想,做力所能及之事,一个为打鼾的父亲发明“电子止鼾器”,一个为父母出行安全发明折叠刷卡杆。他们,用创新的精神,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地诠释了“孝”的新义。

我们在赵秀花身上看到了孝的“博爱与包容”。和丈夫离婚后的赵秀花不仅时常回去看望原公公婆婆,还在公公卧病后辞去工作,全力照顾,直至公公离世。她,用优雅的方式,博大的胸襟,深化了“孝”的精神。

这一次最美“成都孝”的评选,醉了人心,美了成都,也让我们看到了“成都孝”的多种形式,理解了“成都孝”的精神内核。在获奖者身上,我们明白了“成都孝”是一种责任,是孩子关心照顾父母,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也清楚了“成都孝”是一种力量,它促使人们不断创新,优雅善良;更清楚了“成都孝”是一种精神,它经得起贫病交加的考验,受得住天灾人祸的洗礼。

何以孝之美德总能精准地击中我们心间最柔软的地方?

因为每个人都是父母的孩子,血脉相连的至亲是我们无法割舍的爱;更因为在中国千百年的文化流传里,“孝”已成为一种内化于心的精神,伴随我们一生。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里,我们在《三字经》里熟知了为父温席的黄香,也闻悉了百里负米侍奉双亲的子路,更在《陈情表》里认识了为孝敬祖母辞官的李密。他们的故事穿越千年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前行的路上充满脉脉温情。

成都,一座拥有三千余年历史的文明城市,孝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因子。当一代又一代的蜀人追随传统文化的脚步来到今天,就形成了以“创新创造、时尚优雅、乐观包容、友善公益”为特质的天府文化。在深厚底蕴的天府文化里,孝是其中动人的一笔,它化作一滴滴春雨,滋润着成都人的心。

闭上双眼,一次又一次地回味那些打动人心的“孝心”细节,它们让“成都孝”变成了空气中的一丝风,天边的一抹云,城市的一道风景,永久地留驻我们心间。

红星新闻评论员 黄静

编辑 周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