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迷途、深夜快递、史诗级备降……听记者讲述中国新闻奖背后的故事

红星新闻 2019-11-11 22:17

为庆祝第二十个“中国记者节”,发挥和应用好成都新闻工作者在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及全国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和成果,进一步增强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断提升成都新闻队伍的新闻舆论工作水平,11月11日下午, “中国新闻奖暨‘好记者讲好故事’获奖人员经验分享会”在成都市武侯区政府礼堂召开。

转型“多栖记者”

传递“成都温度”

会上,第六届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优秀奖获得者唐蜜首先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作为成都广播电视台经济资讯服务频道的记者,唐蜜从业至今12年,一直在自己最热爱的工作中耕耘并收获。今年10月中旬,得益于省市两级宣传部推荐选拔,唐蜜去到了北京参加全国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在北京,她看到来自全国新闻战线近150名优秀同行的优异表现,而唐蜜也将成都天府文化的友善公益形象宣传了出去并得到各级媒体同行关注。

今天的分享会上唐蜜分享了《让我的声音成为你的眼睛》,讲述了三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为盲人现场解说电影的公益活动,成都广电的众多记者、主持人参与了这项爱心活动,这也正是成都温度的故事表达。唐蜜说:“在电视台,很多记者都在探索转型为‘多栖记者’,在发挥自己的特长,把专业做到极致的同时,努力成为全媒型人才。”唐蜜表示,自己所在频道所成立的成都广电融媒体视听内容产业孵化中心及成都云上新视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凭借着覆盖全网主流平台的MCN矩阵,引起了广电业界的广泛关注。

成都广播电视台经济资讯服务频道记者唐蜜

中国新闻奖背后的“成都故事”

ofo迷途:技术和手段要为新闻服务

随后,三位获得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的代表分别上台发言。《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获奖作品《ofo迷途》主创人员宋思艰分享了获得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思考。谈及本次获奖的收获与经验,宋思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融合创新类报道的核心应该是有价值、有现场感的新闻,技术和手段,应该为新闻服务;作品有视频、模拟微信对话、现场图集和文字报道,内容丰富性和互动体验上超过了单纯的图文稿件;报道超越部门框架,采用项目制原则,融合文字编辑、视觉设计、技术支持等多部门、多岗位人员立体协同作战,形成前后端一体化协作。“由此,我们总结出:融合创新报道的内核是新闻、用户体验是关键、前后端一体化协作是根本。”

《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获奖作品《ofo迷途》主创人员宋思艰

深夜快递:媒体人生产方式必须发生转变

面对互联网的“汪洋大海”,我们如何成为主流信息?来自成都广播电视台经济资讯服务频道《深夜快递》栏目的责任编辑黄灿分享了自己团队不惧挑战,从“新”出发的诸多感悟:“从传统电视记者转型为全媒体记者,借助视听平台向网络直播进行转型……经过诸多付出和努力,在第二十个记者节,《深夜快递》节目斩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可以说是非常提振士气的!”黄灿表示,主流媒体要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发出主流声音,明者因时而变,如今媒体人仍然在做新闻,但生产方式必须得发生转变。

史诗级备降:用历史的眼光审视新闻核心

在新媒体时代,报纸已不是新闻第一发布平台,版面编辑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成都商报要闻版编辑吴钦作为一个上了近20年夜班的老编辑,对这个行业的感受是:编辑工作和记者工作相比,不太容易出彩。但一个好编辑的水平,决定了新闻作品的眼光和格局,对新闻价值最终体现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则新闻,新媒体已经发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版面才能让读者感受到我们的存在价值?”分享会上,吴钦以获奖作品《史诗级备降》为例,分享了当时团队在处理该稿件时的思路——变新闻碎片化为新闻整体化、深耕版面精益求精、用历史眼光审视新闻核心。“‘践行四力、守正创新’,对编辑来说,也就是深入新时代各个领域,提高抓问题的能力,善于思考、创新表达,才能讲好新时代的故事。”

成都商报要闻版编辑吴钦以获奖作品《史诗级备降》为例,分享了当时团队在处理该稿件时的思路

好记者与好故事共成长

提升传媒业界“成都力量”

最后,成都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庞惊涛结合中国新闻奖及省市新闻奖评选及趋势作了总结发言,就即将开展的“2019年度好记者讲好故事”以及“2019年度成都新闻奖评审”、四川新闻奖、中国新闻奖推荐工作提出了三点工作建议:一是提前谋划,让好记者和好故事一起成长;二是加强对三级新闻奖评审规则的对标对表研究,让好作品走上前台;三是加强对融合产品在人力、技术以及设备上的投入,让融合产品成为新闻奖的引领。

红星新闻记者 段雪莹 王垚 摄影报道

编辑 周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