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宁夏7家企业联名状告县政府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据央视报道,在宁夏德隆县,多家投资上千万的砖厂、建材厂因“证照不齐、非法开采”等原因被强制关停。但这些企业负责人认为,即便是属于落后产能,即便要淘汰,也应该有个过渡期或者协商解决,而不是这样“一刀切”式的关停。2018年3月8日,7家相关企业联名将隆德县政府告上法庭。
宁夏隆德县吉隆建材厂内杂草丛生 图据央视财经
2018年10月,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提出,要禁止一些地方政府搞环保“一刀切”的武断决策,坚决避免以生态环境为借口,紧急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
环保当然是必要的,但隆德县相关被关停企业的诉求在于,至少要有个过渡期或者协商解决的过程。当初高调招商引资,如今没过几年就被紧急关停,显然企业也是在为当地政府之前的匆忙决策而买单。如此“说关就关”的做法不仅让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当地的市场公信力带来损害。
更令人关注的是,当地企业将隆德县政府告上法庭后,经县、市、自治区三级法院审理,最终判决《关于依法关闭取缔渝河流域粘土砖厂的通告》行政行为违法。但企业赢了官司,却“输”了结果——据央视《经济半小时》援引一家建材厂负责人的话称,“当地政府不赔,不承认、不管”,企业的损失无从救济。
表面上看,这是隆德县当地政府执行“环保改革”,对落后产业采取了相应整治行动。但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国家倡导的是关停转,要给企业转型的时间,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尽快转向符合环保资质的发展路径,而不能以“环保”之名对企业突然关停取缔了事。
此外,法院判决相关行政行为违法之后,隆德县政府依然拒不执行。不免让人慨叹,对于市场契约精神、依法治理生态环境及社会建设等方面,如果有些地方政府存在错误认知,忽视环境治理异化所带来的简单、粗放及破坏性后果,那将会给当地市场生态带来多么严重的破坏。就此以后,哪家企业还敢来投资?没有了市场资金的引入、企业的良性发展,当地又怎能让民众获得更多就业岗位、创造更多利润,从而改善包括环保在内的公共治理格局?
前两年,个别地区在冬季为了减少排放而禁止当地民众烧煤取暖,也暴露出同样的问题。如果地方政府只是将环保作为应付上级、政绩考核的手段,而不是出于保障民众、企业合法权益的目的,就很容易出现管理异化、本末倒置。今天为了排放达标拿掉当地居民的烤火炉子,明天要将环境治理简单归因于养猪场或者其他类型的企业,一关了之不顾善后。如此一来,营商环境建设将无从谈起,政府公信力也因此受损,在用成本转嫁掩盖长期以来环境管理缺位的错路上越走越远。这不仅会给地方发展带来日益突出的风险,也违背了国家近年来大力创建公平、开放、有序的营商环境以及通过政府行政审批改革减少权力之手乱作为的根本性方针。
权力不可任性,“环保”不能胡搞。对于个别地方此类行政违法之举,更高层级的管理部门应加大介入力度,推动全面纠错,还企业以公道。如此才能安定市场保民生,维护社会公平。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毕舸
编辑 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