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和好莱坞相比,胜在何处?这场高端“头脑风暴”告诉你

红星新闻 2019-11-22 20:27

11日22日,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开幕仪式上,举办了“从铅字到光影——科幻电影的中国之路”论坛,电影《流浪地球》制片人龚格尔、《三体》《流浪地球》作者刘慈欣、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拉兹对谈,他们的聊天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展会现场

刘慈欣给你科普,什么是硬科幻?

这一年来关于《流浪地球》带动的科幻话题不断,但也有很多围绕电影的争议,有人认为《流浪地球》原著更加硬核,而电影比较软,那么电影是还原度高一点好,还是创新多一点好?

龚格尔认这确实是一个争议,不过刘慈欣给他们团队非常大的创作空间,尊重电影创作中的规律,认为小说是小说,电影归电影,这是两个不同的载体,所以《流浪地球》在改编时做了很多取舍。而关于软和硬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果太硬,确实有时候观感上会痛苦一点,但是喜欢的观众会特别喜欢,并可能会打造出一个经典,但票房不一定有好的效果。龚格尔坦言,在做《流浪地球》项目时,资金比较紧缺,压力很大,最初希望别亏本。

而江晓原表示,他非常支持科幻电影大胆改编,因为亦步亦趋尊重原著可能是一种枷锁。拉兹则说,对目前中国科幻电影产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先活下来。

刘慈欣

“我对《流浪地球》很满意,这已经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刘慈欣非常肯定《流浪地球》的影视化,他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过,这种电影在国内大概5到10年之后才能出现,没想到第一部这样的科幻片(今年)就实现了。“今年春节,是我这辈子过得最高兴的春节。”刘慈欣笑言道,而在谈到电影改编时,他认为,首先科幻电影应该合理的配置,一部分是对原著作品的改编,而另一部分应该是原创的,特别是大成本的科幻片,更适合于原创。国内的科幻片相当大的比例是从科幻小说IP改编,这也折射出科幻编剧的短缺。“我是赞同电影进行比较大改编的,因为小说和电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学形式,我们必须得面向观众。”

与此同时,刘慈欣还谈到了关于科幻作品软与硬的问题。他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科幻电影是可以百花齐放、有各种风格的。所谓的硬科幻可能是大家的误解误解。”

对此刘慈欣进步一解释道,观者或许觉得一篇科幻小说里充满科学知识,就是一个硬科幻,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科幻的软硬更多的在于本身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在于里面的知识。刘慈欣举例道,“比如电影《盗梦空间》,里面几乎没涉及科学知识,但不能说这是一部软科幻;包括阿西莫夫的《基地》,虽然从头到尾没有涉及到多少科学知识,但它肯定也是硬科幻的代表。”

所以,刘慈欣认为“软硬”更多还是看待科幻的思维方式。“以科技为硬核的科幻电影,只要拍得好,也会有广阔市场。”

中国科幻和好莱坞科幻相比技术与创意

龚格尔:我们科幻有中国人独有的思考和智慧

“我觉得不如先讨论我们看待中国的科幻电影和好莱坞科幻电影的观念是不是需要改变,这一次《流浪地球》很火的过程中,我们明显的感觉到很多人对于好莱坞科幻电影和中国科幻电影采取了双重标准,这种双重标准是源于他们脑子里固有的错误观念,认为中国的科幻电影总是很烂,好莱坞的科幻电影总是很好。”江晓原认为,我们对科幻电影不要双重标准,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科幻自信,要创造有中国自己主张的科幻电影。

龚格尔表示,我们确实在视觉语言上与好莱坞有差距,还在追赶过程中,技术上向他们学习,但在创意方面,我们是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中国本土作家自己创作的科幻小说,在思想、起源、包括对整个世界的构建,都是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思考和智慧在其中。这一点是中国科幻电影跟他们最大的不同,也是我们最强的竞争力,《流浪地球》的创作团队会一定坚持这个方向。

刘慈欣谈到,好莱坞的电影不敢用很新的创意,他们有一整套完整的筛选体系,最后筛选出来的剧本中科幻创意都是很成熟、老套的创意,像特别新的、让人震撼的创意一般是不敢使用的,好莱坞的制片商都是十分谨慎的,之前,对《流浪地球》最大的担心就是使用了一个在科幻中很新的创意,把地球当做一个宇宙飞船去推动,这种创意在好莱坞只会被低成本的电影采纳,高成本的电影一般是不会采纳,所以说,整个电影就是一次巨大的冒险。但和好莱坞的电影相比,中国的科幻电影还要建立起自己一套完善的工业体系,然后成规模的生产出大量的科幻作品,可以期待优秀的经典作品从中出现。

科幻产业化 赋予经济新动能

成都涌现大批科幻作品

近年来,成都在科幻、游戏、影视、动漫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皆走在全国前列。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幻事业发展,大力支持科幻文学创作,发展科幻文化产业。

多年来,成都涌现出了童恩正的《石笋行》、谢云宁的《五块石传奇》、宝树的《成都往事》等一批以成都为背景创作的短篇科幻文学作品。本届科幻大会上,由成都科幻作家七月创作的《群星》也将与读者见面,这是第一部以成都为背景创作的科幻长篇小说,故事从一场反恐行动讲起,穿插小人物的现实挣扎,最终上升到宇宙文明的高度。《群星》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1月23日,作家七月将在现场进行新书发布和签售。

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展会现场

在科幻产业出现《流浪地球》等“现象级”作品、产业面临新机遇、科幻文学创作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本届大会在内容设置和功能目标上更加强调产业化。在大会开幕仪式上,“从铅字到光影——科幻电影的中国之路”和“未来者说·科幻赋能新经济”两场论坛便充分体现出了科幻与产业间的良性互动。此外,大会还特别设置科幻产业论坛、举办IP推介会及科幻电影周系列活动,对科幻作品版权交易、版权后期开发将起到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科幻文学影视化。

据悉,在本届大会期间,四川省科协还主办了“国际科幻文创&产业展”,邀请数十家国内外参展机构带来如《流浪地球》电影周边道具模型、“生物重生”拾野自然艺术展、《末日远征》游戏等科幻影视、动画、游戏及相关周边作品进行展示,令本届大会的科幻氛围更加浓郁,科幻产业大众化特质更显著。

红星新闻记者 陈谋 摄影记者 王效

编辑 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