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则称“状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状元是一种非常难以获得的极高荣誉,代表着全国第一名。
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历经近1300年。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
根据嘉庆《四川通志·选举》的名录与其他研究者的统计,在如今的成都市辖区内曾经共计出过4名状元。
《90年代的状元街》
摄影:严永聪
状元街位于人民南路的红照壁十字路口以东,街上有一座护国寺,护国寺一侧有著名的明代文学家杨慎(即杨升庵)在成都城内的旧宅。
杨慎曾为远近闻名的状元,所以此街名为状元街。大家所熟悉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中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就正是出自于他的《廿一史弹词》。
《1995年的状元街》
老成都大多都听过“状五二”这个地方,当年成都市拘留所就设在状元街的52号。据《成都街巷志》记载,由于此地旧址是民国时期的慈佛学社,所以门面是老公馆的模样,这在全国的拘留所当中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后已迁走。
那时候老百姓中还流行过“不怕你好歪,进‘状五二’就变乖”、“不怕你好横,进‘状五二’把你弄疼”的逗趣话。
再后来,状元街成为了城南木器业集中的区域,是南门边上的“古玩一条街”、“家具一条街”。不过在旧城改造中已经拆除不复存在了。
此外,状元街西街口是人民南路中段,对面就是位于红照壁34号的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老成都叫它省人艺。从省人艺走出过多位知名演员,像是张国立、孙滨、高群等。
《80年代的成都高考考场》
摄影:夏宏君
高考的最初起源可以追朔至清末洋务运动时期,当时的洋务派代表李鸿章等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开办了各种学堂,同时学习西方的科举考试制度,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高考。
1904年,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并于1905年废除了沿用了近1300年的科举制度,开始普遍兴办学校。
1952年,全国普通高校开始实行了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这是新中国高考制度建立的标志。统一高考招生能适应了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也能更好地显示出公平。
以上这张黑白老照片,留下了80年代的成都高中生赶赴高考考场的青春影像,高考是他们挥别年少时代的第一座驿站。
(以上老照片为投稿候选照片
最终请以公布入选为准)
本次“献礼·找寻成都记忆”的活动由成都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和成都商报社、红星新闻联合主办。
截止10月30日,我们收到了共计2000+张老照片,其中大多数照片均是反映成都老街旧巷、老旧民宅、老旧名店、城市建筑、市政设施、道路、桥梁等历史变迁。
征集活动结束后,主办方将邀请相关专家成立评审组,对所有征集到的老照片进行筛选、鉴定和评比。11月底,将从中评出200名入围者,作品将由成都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收藏,并获得收藏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