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惠芬长篇小说系列亮相首届天府书展

红星新闻 2019-11-29 16:55

为期4天的天府书展,已经火热开展,各种活动已经陆续进行。11月29日早上,著名作家孙惠芬携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寻找张展》,亮相天府书展。

孙惠芳谈创作背后的故事

孙惠芬是辽宁省作协副主席,作品获得过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人民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奖、中国女性文学奖等国内诸多重要的文学奖项。

“孙惠芬长篇小说系列”

此次亮相书展的书籍是由作家出版社精心打造的“孙惠芬长篇小说系列”,包括《歇马山庄》《上塘书》《吉宽的马车》《秉德女人》《后上塘书》《寻找张展》,是孙惠芬三十余年优秀长篇小说创作的大结集。这套书不仅在装帧上进行了精心而富有意蕴的设计,还在作品细节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梳理和调整,增加了序言、创作谈的全新内容,为读者们揭示了作品内外的花絮,全面展现了孙老师长篇小说创作的发展脉络,既有助于读者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也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了可靠而系统的文本。

曾受沈从文的影响

写作上的“出走与还乡”

这次分享会的主题是“出走与还乡”,孙惠芬分享了她的写作历程和《寻找张展》这部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孙惠芬之所以走上文学道路与她童年所经历的苦难、她的家庭、她的生长环境都是密切相关的,童年在大家庭的经历、敏感压抑的内心催生了她的感受力,进而激发了自己写作的冲动,是文学创作使她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出走”过程。

当她在写作上遭遇瓶颈,耗尽了她来源于乡村生活的所有灵感之后,“还乡”成为了她寻求突破的唯一途径。

活动现场

在孙惠芬看来,真正的“还乡”不是向外的寻找,而是向内的求索,它不是形而下的奋斗与成功,而是形而上的超越与解脱。所谓对“精神的高地”的追求,实际上就是对“还乡故事”的书写。

就是在这样一次次“出走”与“还乡”之间,孙惠芬不断的从她所经历的生活中,从与她发生交集的每一个人的身上,不断提升自己对于生活,对于文学的感受力,从而获得创作的源泉与力量。

孙惠芳为读者签名

那段时间,沈从文的小说对孙惠芬影响特别大,“读他的散文、小说的时候,才懂得我背后的乡村、土地,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是可以进到自己笔下的。才知道它是文学的土地,可以生长出文学的果实。”孙惠芬表示,她对土地的感情非常复杂,既爱又恨,既亲近又想远离。她一直都想告别乡村,可是当有一天拥抱城市,城市却不在她的生活里。因为她的心灵一直游走在城乡之间,城乡之间的矛盾和痛苦,一直是她小说关注的主题。

写作转型

第一次写90后的成长故事

从《歇马山庄》到《上塘书》,从《吉宽的马车》到《秉德女人》和《致无尽关系》,再到《后上塘书》,孙惠芬写尽了东北乡村的生生死死,写尽了纷繁芜杂的乡土人情世情。孙惠芬令人联想起另一个女作家萧红。同样来自东北,同样把书写定格在深沉的东北乡村。孙惠芬说,她二十五六岁的时候读到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本书让她觉得自己丰沛的心情被激荡了起来。“萧红在乡村,在大地,有一颗野草一样自由的心。”

孙惠芬最新关注90后成长的长篇小说《寻找张展》,就是一部灵魂救赎的小说。

孙惠芳

这次,为何从乡村转到写一个90后的故事?源于孙惠芬的儿子曾问她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可以写一下我们90后?”就是儿子的一句话,触发了孙惠芬的思考。直觉告诉她,关于90后志愿者,一定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年轻人做志愿者,不是一个简单的高尚行为,一定是有生命遭遇的引领,让他救赎自己才能获得这样一种境界。”

孙惠芬说,寻找张展,并不单单是对于张展的寻找,还有张展对于父亲的寻找,同代人之间的寻找。寻找张展既是对现实世界中某个具体人物的寻找,同样也是每个人物寻求内心救赎的过程。“小说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不熟悉的生活是无以想象的。虽然我是一个比较懂得孩子内心的母亲,但当我写作《寻找张展》,跟儿子交流他的小学、初中和高中,还是发现他成长的这20多年里,我知道的太少太少。”随后,孙惠芬以《歇马山庄》《上塘书》《生死十日谈》等自己的著作,来与大家分享种种写作经历和人生感受,她说,她曾经一直认为写作的最高境界是揭示人性的困惑和迷惑,可是《歇马山庄》《上塘书》之后,到2011年在乡下采访二十多个自杀的故事,写出了对生死追问的《生死十日谈》,她觉得她不一样了,她觉得在人性里,不仅仅有困惑和迷惑,还有自我救赎的觉醒之光。

对此,孙惠芬谈到:“感谢死亡的故事,我小的时候没有死亡这种教育,到了一定的年龄,你虽然会看到了死亡的边缘,个人也在经历了这样一些故事,可是没有那些乡村自杀的调查,那个人性中过去不曾触碰的部分还是难以打开。在《寻找张展》里,我其实是在努力将那片精神高地更开阔的展现出来。”

红星新闻记者 陈谋

编辑 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