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大专家:监管科技“三大问题”边界在哪、谁来管、如何把握度?

红星新闻 2019-11-23 23:38

11月23日,由四川省金融学会、西南财经大学共同主办,数联铭品科技有限公司(BBD)承办的天府监管科技论坛在成都举行。论坛中,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李志勇提出的监管科技“三大问题”备受与会者关注。

活动现场

“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监管科技,其实这个词不算老。”李志勇说,该词首次提出是在2015年由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提出,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发文中,明确提到了鼓励使用监管科技来实施监管行为。“虽然当时提到了这个词,但实际上还没对它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今年7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2)》里,才有了真正的官方定义。”

那么,什么是监管科技呢?

在李志勇看来,就是用科技的手段服务监管的需要,以提高监管的效率。

对于监管科技的主要参与者,李志勇认为有:监管部门、科技公司、金融机构。“其中科技公司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从其他两大对象里获得技术和数据,为其提供新的技术;而监管部门又对金融机构提出要求,让其上报合规的数据。”在李志勇看来,三者之间是一个动态演化的关系。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李志勇

就监管科技的应用,李志勇认为主要体现在:

首先是对交易行为的监测,包括监控洗钱、内部交易和非法集资等。

其次是合规数据的报送,“这是非现场监管的一个重要内容。”

再次是宏观的审慎监管。“监管部门站得越高,才会对整个金融系统有了解。”

最后是监管沙箱。“它主要模拟一些极端的金融环境,然后来分析其金融系统的表现。”

“虽然这些场景已经广泛运用于实践,但还是有三大问题需要好好思考。”李志勇认为:

第一、监管科技的边界在哪里。“不是所有的监管科技都可以做,有些可以做,有些不能做,那么其标准和边界是什么?”

第二、谁来监管“监管科技”。“监管科技本身是一个技术,需要被监管,但谁来监管呢?”李志勇提出是“一行两会”吗?“他们也是监管科技的用户和使用者。”李志勇认为,监管部门应该有一个更高层面的机构来监管“一行两会”对监管科技的应用,“比如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人,他们那里有没有相应的技术人员懂这个技术?能看得懂技术流动吗?”李志勇说,这就涉及到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高校就要培养对金融业务有理解、对数据有分析、重视数据以及编程建模能力的监管科技人才。”

第三、监管科技的度如何把握?“不同于监视,监管有他自己的使命,那么它的使命在该如何界定?超出范围的又该怎么办?”

不过,在李志勇看来,由于监管科技的特殊性,只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只要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监管科技就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论坛中,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卓志、四川省金融学会金融科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途、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赵静梅、BBD首席风险官袁先智、摩根大通亚太数字科技项目负责人Mark Attard以及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监管科技的机遇与挑战、发展与应用为研讨主题展开交流和讨论。

红星新闻记者 李晨 袁野 图据活动方

编辑 万维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