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不仅在于事后的严处理,更要求建立起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要而言之,最重要的还是预防。
据报道,12月16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表示,要正视仍有个别教师顶风违纪的现实,通过严格的监督考核进行约束,通过严肃的处理措施坚决惩处,使违规者付出代价,严重的要终身禁止从教,切实起到警示震慑作用。日前,教育部等7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也提出,把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突出问题作为重点从严查处,针对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学术不端以及中小学教师违规有偿补课、收受学生和家长礼品礼金等开展集中治理。一经查实,要依规依纪给予组织处理或处分,严重的依法撤销教师资格、清除出教师队伍。
其实在去年,教育部就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其中明确高校教师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严禁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但从现实来看,个别高校教师对准则置若罔闻,依然利用师生关系不对等优势,对学生进行猥亵、性骚扰等行为,严重违背了准则要求,也践踏了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底线。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更损坏了教师队伍以及高等教育的形象。
近日,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就针对学生举报,相继严肃处理了严重违规违纪的相关教师,将他们清理出教师队伍。高校及时处置,固然令人欣慰,但从这两起严重违背师德师风的事件来看,涉事教师在此之前其实已经“臭名昭著”。据媒体报道,上海财经大学钱某胜长期借上课、答谢宴等机会骚扰女学生,举报信发出之后,多名曾经被侵扰过的女学生涌向了举报者的身边。由此观之,网络举报之后能迅即形成舆情风暴,一方面也是因为涉事教师的行为太过不堪。
舆情下的快速处理固然值得肯定,但也反衬出日常师德管理上的失察、失职。就拿两起事件的引发过程来说,为什么受害者都是通过网络举报,而非通过校内举报途径?在此之前,是否有学生已经通过校内渠道进行过投诉举报,相关部门又是否严肃对待过这些问题?就算此前学校没有接到有关投诉举报,那么受害者为什么一开始就选择了网络,而不是校内途径?
公众的关注毕竟是稀缺资源,大多数侵权事件都难以形成舆情,如果只有网络举报才有效,岂不是大多数受害者都求告无门?畅通举报机制,让学生可以通过常规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才是关键。否则,如果没有舆论声量,就难以有效维权,就只能忍气吞声,必然是养虎为患。而等到火山爆发,就一发而不可收拾。
没有身正,教师职业道德失守,学问再高,课上得再好,也失去了意义,甚至危害更大。我们应该看到,事情发生之后,再严厉的处罚也难逃学生、教师、学校多输的结果。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不仅在于事后的严处理,更要求建立起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要而言之,最重要的还是预防。《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提出,严格招聘引进,把好教师队伍入口;严格考核评价,落实师德第一标准;严格师德督导,建立多元监督体系;严格违规惩处,治理师德突出问题。这“四严”标准,把准了当前师德师风问题频发的病因,是师德师风体系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跳出“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维权怪圈的关键。
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师德师风则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高校只有真正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从招聘引进开始,就严格把好教师队伍入口关,严格日常考核评价、师德督导,努力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从而形成“伸手必被抓”的师德师风高压防线,才能真正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杨三喜
编辑 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