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晚间,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视连线时表示,根据流行病学分析,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来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动物,比如竹鼠、獾等。此后,关于野生动物的相关讨论一时甚嚣尘上。
1月21日,红星新闻专访了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瞿明胜博士,希望从“野生动物与病毒传染的关系”和“病毒的传染与变异”两个角度了解到病毒传播过程中的相关知识。
官网显示,瞿明胜是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的博士,2013年来到安徽医科大学任教,主要从事病毒的致病机制、检测和基因工程抗体方面的研究,目前主持的课题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动物疫病生物防治性制剂研制与产业化——子课题:新型治疗性动物基因工程抗体研制”。
不同病毒在不同动物宿主上表现不一样
红星新闻:此前出现过不少从动物转移到人身上的病毒,它们最终在人体引发的症状都比较强烈,患者的痛苦程度也高。这些病毒在动物身上时,也会让它们拥有和人类类似的症状吗?
瞿明胜:不一定,不同病毒引起的症状不一样。比方说之前的SARS病毒,除人类以外的宿主有果子狸、蝙蝠,但是它一般不会引起动物宿主很明显、很严重的疾病,一般也不会引起宿主的死亡。如果它感染的这些动物死掉,那病毒就没法继续传染。所以,有些病毒一般不会导致动物宿主严重疾病,也不会致死。
再举个例子,狂犬病毒。发疯的狗可能是感染了狂犬病毒,狗会死亡,狂犬病毒如果传染到人身上,未经有效治疗的话,人会死亡。所以,不同的病毒在不同宿主身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还有通过蚊子传播的乙脑病毒。这个病毒不会对蚊子生存造成很大影响,但它感染到人体却会使一些人出现脑炎,如果脑炎发生在儿童身上,还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
“吃野味”如何感染人?
可能接触到感染病毒活体动物分泌物
红星新闻:此前,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疫情流行或与食用野生动物有关。但所谓“吃野味”多为熟食,一般病毒在高温条件下难以存活,它们是如何感染到人的?
瞿明胜:因为人接触了活体动物。之前出现过的H7N9禽流感病毒,就是因为感染者接触了活禽。这些感染者或者是在菜场卖活禽,或者是购买活禽从而接触了禽流感病毒。
这次病毒的疑似发源地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这里的活体动物应该不少,尤其是野生动物。动物也要呼吸,也会咳嗽和打喷嚏,也有分泌物。人类通过呼吸道或手接触到了感染病毒的活体动物,然后又接触到它的分泌物,通过呼吸或用手摸自己的鼻子或者嘴巴,病毒就传到人的身体里面去了。
很多病毒都是可以通过密切接触来传播。比如2003年的SARS冠状病毒,它不但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它还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从医学上讲,这叫粪口途径传播,就是说病人的粪便尿液中会存在病毒,如果健康人不小心接触到了患者的排泄物,就会非常容易受到感染。这个道理对野生动物也是一样:一个野生动物商贩,肯定会经常接触动物的排泄物,然后病毒通过排泄物传播到人手上,那它就很容易感染到人体了。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个RNA病毒 更易发生变异
红星新闻:传染行为对病毒来说有什么意义?
瞿明胜: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最简单生命体。无论是感染人类的、还是感染动物的,抑或是感染植物的病毒,他们感染宿主只有一个目的——复制自己,产生子代病毒。但问题是,有一些病毒在复制自己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动物或人的死亡;而另外一些病毒,则可以跟人和谐相处,不会致病或致死。
红星新闻:病毒在经过多度传播以后,可能会发生变异,为什么?病毒主要有哪些层面的变异?
瞿明胜:病毒结构很简单,它没有细胞结构,就是一个核酸(DNA或RNA)长链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先从人体细胞开始说,人体细胞在复制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异,主要是细胞的DNA发生变异。但是人体细胞是一个比较精密的机器,一旦变异发生会很快校正回来,所以人体细胞的变异率其实非常低。人是高级动物,人体运行机制会确保细胞在复制过程中不发生错误。
但是病毒不行,因为病毒非常简单,是最原始最简单的生命体,所以很容易发生变异。比如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它是一个RNA病毒,本身就比DNA病毒更容易发生变异。而病毒究竟如何变异,则是由它的基因所决定的。
具体到变异的内容,主要有四点:
第一点,致病性的强弱。以禽流感为例,其实以前2013年之前,在鸟类里面也曾发现过H7N9禽流感病毒,只不过它毒力比较弱,在野鸟家禽之间流行。该病毒在2013年发生了比较复杂的突变,变成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不但能感染禽类致死,也能感染人致死。
第二点,感染宿主的变化。我们都说H7N9是“禽”流感病毒,那所谓的禽流感病毒它原本是只感染禽类的,一般不会感染到人。但如果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后,它就能够感染人。
第三点,耐药性的变化。目前还是有一些抗病毒药物的,比如拉米夫定、阿昔洛韦等。如果病毒很笨的话,人类一上药物它们就会死掉,但病毒也需要生存和复制自己,它们并不笨,它们会在药物的选择压力下发生变异,产生耐药性。这样的话人类再用相同药物去治疗就没有效果。举个简单例子,曾经发现金刚烷胺这种药物可以抑制流感病毒,但是2013年之后,我们发现了所有的H7N9禽流感病毒都对金刚烷胺产生了耐药性。
第四点,对适宜环境的变化。人体内的温度是37度,所以大部分致病病毒的最适宜温度也是37度。但有时候,病毒会发生一些变异,导致它的最佳适宜温度有所下降。这种变异,人类会将它利用起来加以改造,使病毒成为疫苗。比如某个病毒,在30度的时候大量复制,但是在37度的人体就不复制,这样的话我们改造这种病毒成为疫苗,把它注射进人体之后,病毒在人体内不复制,但是可以作为疫苗使人产生免疫应答,从而产生保护作用。
红星新闻记者 赵倩 严雨程
编辑丨张波